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捷克 >> 捷克车标 >> 正文 >> 正文

滩头利器奥马哈海滩上的钢架,德

来源:捷克 时间:2024/8/26
北京中科医院爆光 http://www.xuexily.com/npxxc/npxyl/820.html

诺曼底登陆,一场史诗级登陆,近万盟军士兵通过先头部队开辟的通道涌入法国。我们虽然不能亲眼目睹到这一壮观场面,但通过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开头的那段血肉横飞的画面可以或多或少地感受到当时的战斗有多么的惨烈。在奥马哈海滩上盟军士兵前赴后继,依托滩头德军布置的反登陆障碍进行反击,最终抢滩成功!

拯救大兵瑞恩开头抢滩画面

很多人也许会对滩头那些被布置的“钢架”非常感兴趣,虽然知道这是一种反登陆措施,但具体的名称和来历可能就一头雾水了?

立体十字架——捷克刺猬

其实这种“钢架”也有自己的名字,中文名称为反坦克拒马,也有人称之为“捷克刺猬”。这是一种在退潮时用于阻止登陆部队的坦克和装甲车前进的静态障碍物,当涨潮时这种障碍物还可以阻挡试图接近海滩的船只,是一种具备多种功能的滩头防御措施。在德国修建“大西洋墙”时反坦克拒马被广泛的使用,分布在各大海滩之上。

“捷克刺猬”的两种用途

之所以被称为“捷克刺猬”,顾名思义这种反坦克障碍物是由捷克人最先最先发明并使用的。早在年,为了防范日益强大的德国,捷克斯洛伐克虽然名义上是当时的世界第七强国、手中也有近40万的军队,但高层反复估量后觉得一旦德国入侵,正面对抗似乎赢的希望不大。那么要想保全自己就必须另觅它法,既然打过不防守总可以吧。于是捷克开始在两国的边境构筑大量的内陆防御工事,目的有二,一是可以延缓德军的进攻给国内部队留有一定的准备时间;二就是拖延时间,固守阵地等待英国和法国的救援。

捷克建造的防御工事

德国虽然是一战战败国,但在战后的十几年时间里“暗地”的军事实力的增长在周边国家看来几乎就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暴增”,特别是装甲部队的规模。捷克为了应对这一态势,在构筑防御工事时虽然也借鉴了法国的马奇诺防线的设计,但在开阔地域为了防止德军坦克的进攻原本计划修筑高墙壁垒,不过由于预算实在太高,最终想出的办法就是用这种金属框架来阻挡德军脚步。

“捷克刺猬”的作用

沉重、坚固的金属架单个重达数吨,不但难以移动,即使使用炸药也很难炸毁,就算被破坏,清理这些大家伙也不是一个小工程。而且相比于反坦克锥,这种障碍物不需要任何的固定(地基),随意布置即可。重型坦克虽然可以用车身撞开这些“巨物”,但自身必然会受到一定的损毁。总之装甲部队要想通过这样的障碍物群,没有三五天时间是办不到的。

拯救大兵瑞恩战斗场面开篇

“捷克刺猬”的基本规格,高度大约在1.4到2.1米之间,战时制造的产品基本上都使用回收金属赶工而成,没有所谓的标准规格。可承受至少50吨的应力,以铆钉和螺栓连接,造型为立体十字架居多,这样的结构可以保证被爆炸掀翻后仍然能够在别处继续发挥作用。

捷克刺猬

不过年的慕尼黑会议上捷克被英、法出卖,在当事国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原本用来防御的工事直接拱手送给敌人,所以捷克数年的心血付之东流。而这些防御工事也被德军拿来作为缩小版的马奇诺防线进行军事训练,这些反坦克钢架更被德国人拿来用在他处。

德国人手中的“捷克刺猬”

到了战争后期,随着局势的扭转,德国从进攻方变成了防守方。在全力应付东线战争时,西线的防御问题开始被高层重视起来,于是在年德国决定构筑从挪威到法国的“大西洋墙”防御工事。

建造大西洋壁垒的工人

在这个长达公里的防御线上,各种碉堡、火炮阵地密布,数百万颗地雷被埋下,在最关键的滩头,捷克刺猬、反坦克锥、反坦克壕、铁丝网、隆美尔芦笋纵横交错,水下也铺设了拦阻网和磁性地雷,构筑起一道德军自认为坚固的防御长城(实际上漏洞百出)。

隆美尔芦笋滩头上被阻击的盟军士兵

当然了,最终的结果是这样一个规模庞大的防御壁垒也没能阻挡住盟军前进的脚步,虽然起到了一点点的迟滞作用,不过在盟军猛烈的炮击和空中打击之下,任何坚固的工事都化作了齑粉。

除了德军和捷克使用过这种反坦克障碍物之外,当时的苏联军队也曾大量使用这种东西,它们将“捷克刺猬”用混凝土浇筑在道路或者桥梁上,以阻止德军装甲部队的前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