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纳粹为了保证作战的胜利,根据前线反馈的信息制造了许多看起来特别的武器装备。它们有的简单实用,有的只是搞个噱头,但不论它们最终结局如何,它们在二战历史上也留下了十分精彩的一笔。
今天本文的主角,正是这些特别的装备中略显呆萌的一款,它就是被纳粹寄予厚望的保时捷牵引车,它的另一个名字叫做斯柯达RSO。
年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后,德军将大多数兵力投入到与苏联的作战中。在经历了最开始的胜利之后,苏联顽强的抵抗让德国人开始感到有些吃不消,加上苏联致命的严寒,种种原因使得德军补给部队深陷泥泞的道路而无法自拔,极大延误了前线部队的战斗部署。
让德军苦不堪言的烂泥地眼看补给车队无法摆脱苏联泥泞破败的道路,德军大本营因此决定国内军工企业制造一款可以在恶劣道路上安全平稳行驶的牵引卡车。而这一神圣的制造任务,最终被保时捷公司幸运地获得,而指挥研发的就是著名的费迪南德·保时捷博士(英语:Dr.FerdinandPorsche)。
接到任务后的保时捷博士,组织了一个专门的研发小组来进行新款牵引车的设计。在设计中,保时捷博士大胆地将车体轮胎设计为直径mm的超大尺寸钢制轮胎,并且将一台拖拉机的4缸汽油发动机加入了进去。之所以使用钢制轮胎,原因是德军将大部分橡胶轮胎用于军用目的,加之本国缺乏天然橡胶的原因造成的。
早期的RSO设计方案经过一系列的设计与定型,年这款外形怪异的牵引车被正式研发出来,按照要求该车被命名为保时捷牵引车(Porsche)。当正式定型后,该车的量产工作被交给了纳粹统治下的捷克斯洛伐克(即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斯柯达汽车厂。
原型车与设计师保时捷博士从年开始量产,到年底停止,斯柯达汽车厂累计生产了辆牵引车。因为这一原因,该车也被称为斯柯达RSO,其中的RSO是德语轮式牵引车的缩写(RadschlepperOst)。按照要求,这批车进入德军后勤运输序列后,将负责复杂路段的物资运输、人员输送和火炮牵引等工作。
从外观上看,该车最显著特征就是直径mm的钢制轮胎,表面为了防滑还加上了焊接的纹路,而且前后轮的宽度基本上一致;其底盘上固定的分动箱为车体分出了4组驱动轴,方便车辆的在复杂道路上的行驶,越野性能也是十分的强悍,结构布局也体现了保时捷一贯的稳定与高端。
动力上,斯柯达RSO使用的是保时捷自带的风冷直列四缸汽油发动机,可以为该车提供90马力的动力;为了加大该车的功率,保时捷将发动机一分为二,在尽可能地将动力提升同时,不会占用过大的引擎舱内空间。
该车外形使用的是经典的斯柯达卡车外形,车长6.22米,因为轮胎的缘故,车高达到了惊人的3.06米,最大载荷量为5吨重,最快行驶速度为每小时16公里。根据保时捷博士的设想,这款车可以面对所有复杂的路况,不管多么泥泞糟糕的道路,在它的面前都显得不值一提。
正在测试的斯柯达RSO不过在测试中,斯柯达RSO却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首先是钢制轮胎在冰雪路面极易打滑,根本无法向前启动;轮胎重量过大,在平坦道路上会被压出坑来;另外就是造成车体本身重量很大(车身重达7吨,超过了荷载量);车身油耗太大,在平坦道路每行驶千米,就要消耗升的油料;如果是复杂路况,那么油耗还要增加50%,而该车油箱却只有升!
虽然毛病较多,但德军还是在量产后将该车列入到后勤运输序列当中,年还让元首大人好好检阅了一番,结果是元首对此十分满意。对于钢制轮胎的问题,德军后来要求奥地利的斯太尔公司重新进行设计,最终在年研发出了履带款的RSO,发动机也改为了8缸汽油机,最大行驶速度也提升到每小时30公里,但载重量变为了2.5-3吨的类型,后期还出现了坦克歼击车等类型。
斯太尔制造的履带板RSO辆钢制轮胎的RSO原本是投入到东线战场,但德军在最后关头将这些车辆送到了西线战场。例如在诺曼底和荷兰战场上,资料显示这些钢轮怪物就被德军广泛用于后勤运输工作,还有一些车辆在突出部之役中出现,但具体参战情况不详。
废弃路边的RSO战争末期,几乎所有的RSO都被德军摧毁或毁于盟军的炮火,没有一辆车体被完整地保留下来,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为了满足军迷们的要求,著名的模型厂商RIICH便推出了一款1:35大小的手工静态模型,喜欢二战德军武器装备的小伙伴可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了。
结语
外形看起来略显喜感的斯柯达RSO,虽然没有大规模列装到德军部队,但这款蕴含着保时捷博士心血的载具,却一直让众多军迷难以忘怀,可见老爷子的设计还是十分夺人眼球的,也从侧面代表了德国工业的强大。
参考资料
1.《二战德军武装车辆大全》
2.《保时捷年:军事装备篇》
3.《二战德军卡车大百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6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