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捷克 >> 捷克报价 >> 正文 >> 正文

70万精锐苏军一周被灭,斯大林怒不可遏,

来源:捷克 时间:2023/7/30

说起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很多人都习惯归功于美国的两颗原子弹。

事实上,在二战中起到最大作用的不是美国,而是苏联,尤其在欧洲战场上,苏联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同时也将德国彻底击垮。

不过,苏德战争初期,苏联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钢铁洪流也没有展现出后来的风采。

其中,德国挑起战争的第一周,苏联的70万精锐竟全部遭到歼灭。

为此,斯大林怒不可遏,直接下令将以巴甫洛夫为首的四大名将全部枪毙。

要知道,临阵换将乃是战场上的大忌。

那斯大林为什么要枪毙他们?在经历这次挫败后,苏联军方进行了哪些调整呢?

德军高歌猛进,直逼苏联

自年希特勒夺取德国政权后,他便将德国改造成一个纳粹国家,随时准备向外扩张。

年,德国在瓜分捷克斯洛伐克、侵占立陶宛后,终于按捺不住野心,正式向波兰宣战。

由此,二战揭开了序幕。

在二战初期,苏联和德国并没有站在敌对立场上.

恰恰相反,希特勒和斯大林欣然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两国划分了东欧的势力范围,完全没有开战的迹象。

然而,在希特勒眼中,俄国人是非常低等的,根据纳粹的意识形态,除了“高贵”的日耳曼人,其他低等民族都应该被灭绝。

所以,二战开始不久,虽然和斯大林保持着明面上的和谐,但希特勒却在国内公然宣称德国将彻底征服苏联。

并且大言不惭地说道:“我们只需要踢上一脚,整个腐朽的建筑就会倒塌”。

由此可见,纳粹德国对苏联的侵略,其实预谋已久。

年5月,随着相继对法国、英国宣战,虽然德军打下了几乎整个西欧,但同时战线也被拉得过长。

尤其是“海狮计划”的失败,让希特勒控制英伦三岛的企图彻底落空。

所以,德国侵略者的步伐一时之间被迫停了下来。

与此同时,意大利和日本在各自的侵略战争中高歌猛进,给了希特勒不少压力,在种种因素下,他决定准备对苏联作战。

反观苏联这边,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斯大林早已完成了苏联的工业化。

当时苏联已经是世界第二号工业大国,军工实力绝不在德国之下。

不仅如此,对于德国将要撕毁协议的做法,斯大林也早有考虑。

他在国内的军事会议上多次强调,要“警惕法西斯主义来袭”。

不同于斯大林的深思熟虑,希特勒对于战争形势异常乐观。

年12月,除了英国,其他的欧洲大国已经全部臣服于德国的铁蹄之下,这更是让希特勒愈发膨胀。

所以,他屯了万最精锐的德军部队,其中包括3个集团军群、个步兵师,并打算采用进攻波兰的“闪电战”策略,在一个月之内拿下苏联。

希特勒将这一战略称为“巴巴罗萨计划”。

与此同时,苏联的情报人员佐尔格已经从日本提前传来消息,称德国将于年6月份前后进攻苏联。

对于斯大林来说,这场战争已经不可避免,所以他做出了周详的防御准备。

其中最重要的战线就是位于白俄罗斯的西部特别军区,这也是抵抗德军的第一道防线。

只要能给予德国压力,那么苏联完全有机会第一时间发动反攻。

但是,一旦第一道防线失守,那么德军便会长驱直入,苏联将陷入极为被动的局面。

因此,斯大林在西部特别军区部署了4个集团军,共40多个师,70万精锐士兵。

其中不乏装备有T34坦克的机械化部队,更为重要的是,斯大林亲自任命,由巴甫洛夫担任西部特别军区的司令员。

兵败如山倒,70万遭到全歼

巴甫洛夫之所以能够担当这一重任,主要是因为他有着十分光鲜的履历。

年和年,他先后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和军事技术速成班。

不论是军事理论研究,还是实战技巧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一毕业巴甫洛夫便先后担任团长、机械化团长和旅长,在苏军内部的晋升顺风顺水。

年,他参加西班牙内战,担任坦克团团长一职。

要知道,这是苏联红军中最早的两个坦克团之一,而另一个团长则是大名鼎鼎的朱可夫。

在西班牙内战中,巴甫洛夫巧妙地利用坦克部队的优势,打出了赫赫战绩。

从此在苏军内部崭露头角,也逐渐赢得了斯大林的信任。

回国后不久,巴甫洛夫又随军出征苏芬战争。

这一战,在芬兰的顽强抵抗下,苏联没有讨到太多便宜。

但巴甫洛夫却多次以少胜多,为苏军守住了仅有的优势。

正因如此,后来巴甫洛夫戴上了苏联英雄金星勋章,并出任红军汽车坦克装甲兵总监一职,和朱可夫一同当上了大将。

接到斯大林的命令后,巴甫洛夫不敢怠慢,立即在西部战线上做出了严密的部署。

首先他将30万重兵放在前线,而留下坦克团位于战线中部,此举是为了防止德军快速推进。

其次,他下令立即修筑大量防御工事,用来抵抗德军的第一波火力。

最后,他把坦克部队编制缩小,分散在西部军区的各地,打算给予德军多处开花的打击。

巴甫洛夫的设想非常美好,在他的计划中,德军虽然具有兵力优势,但他的防线“无懈可击”。

只要士兵们能够执行下去,德国根本攻不进来。

然而,现实马上给了他一记狠狠的耳光。

年6月22日凌晨三点,德军对苏联发动了总攻,不出斯大林所料,位于白俄罗斯境内的西部军区受到了最强烈的冲击。

万战斗力最强的德国中央集团军,浩浩荡荡地朝着巴甫洛夫指挥的西方面军开来。

面对汹涌而来的敌人,巴甫洛夫镇定异常,他命令部队进入筑垒地带,抵挡住德军的第一波攻势。

然而,德军的实力不容小觑,他们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炸毁了西部军区的无线电系统。

一时间,巴甫洛夫与前线失去联系,在没有指挥的情况下,前线士兵顿时陷入慌乱。

不仅如此,他们此前修筑的公事也千疮百孔,在德军凶猛的火力压制下,很快便败下阵来。

随后,德军高歌猛进,作为预备队的苏联机械化部队由于位置分散,很难形成有效的反击。

德军依靠兵力优势,风卷残云般地击破了巴甫洛夫设下的第二道防线。

在前方接连失守的情况下,巴甫洛夫没有想着亡羊补牢、尽力减少损失,而是亲自前往其中一个集团军指挥,导致司令部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

为此,斯大林只能让朱可夫前去收拾残局。

然而,此时做什么都已经晚了,从第一道防线被击穿的那一刻开始,德军仿佛推倒了多米诺骨牌。

苏联西方面军死的死、伤的伤,七十万军队全部陷入了德军的包围圈中,不到一周竟被全部歼灭。

巴甫洛夫犯下的三个大错

兵败如山倒,战争的走向与斯大林的设想背道而驰,所以他异常愤怒。

他当即将巴甫洛夫及其手下的参谋长克里莫夫斯基赫、通讯主任格里果里雅夫,第4集团军司令科罗布科夫全部抓到军事法庭审判。

要知道,在战争激烈进行的关键时期,公开审判前线最重要的领导,很可能会导致军心涣散。

作为一名成功的军事家,斯大林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

那么,他为什么执意要这么做呢?巴甫洛夫等人到底又错在哪里呢?

首先,巴甫洛夫严重错判了坦克部队的重要性。

在西班牙内战期间,由于坦克技术还不够成熟,经常承受不住步兵的冲击,所以思想老套的巴甫洛夫将大量坦克分散,与浩浩荡荡的德军坦克部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也是战斗失败最为重要的原因。

其次,巴甫洛夫是一个“乘火箭晋升的军官”。

不同于朱可夫等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当上上将的军人,巴甫洛夫晋升速度之快,在苏军内部十分罕见。

虽然他有着“苏联的古德里安”这一称号,但他的作战计划仍局限于纸上谈兵。

每天都埋头于地图前的谋划,对于前线状况置若罔闻,在信息化不发达的年代,这样的打法或许仍有效果。

但进入上世纪40年代后,情报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大。

巴甫洛夫沉浸于自己的部署,却忽略瞬息万变的战局,必然要付出代价。

最后,巴甫洛夫的临阵调度非常僵硬。

在德军攻破第一道防线后,他理应加强两翼的防御。

然而,他却一味地向前线堆兵力,导致两翼防线也被瓦解,敌军很快形成了合围之势。

如此一来,西方面军即便还有余力反击,也无从下手了,只能被德军团团包围,逐步击溃。

事实上,巴甫洛夫犯的错误远不止这些。

比如,为了防止德军抢夺军工设施,他竟然下令将所有多余的装备全部锁进仓库,理由是防止装备在日常训练中磨损。

然而,此举浪费了苏联的工业化优势,无异于自废武功,由此也不难看出,巴甫洛夫对于部队的日常管理实在是不怎么上心。

当然了,溃败也不可以归咎于他一人。

年苏联的“大清洗”运动中,万名军官被捕或被流放,其中30多万人最终死亡。

这也导致了红军中层力量的短缺,大大削弱了苏联在战争前期的军事指挥能力。

如果说巴甫洛夫是埋在西方面军的一枚炸弹,那么基层军官的不足便是导火索,。

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苏联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损失,开战仅仅一周,便丧失了70万的精锐力量,这也让苏联在战争初期彻底陷入被动。

遭遇审判,最终枪毙

战败后,巴甫洛夫第一时间想要求见斯大林,为自己的行为辩解。

然而,斯大林最憎恨临阵脱逃的行为,巴普洛夫从司令部消失更让他怒不可遏。

所以,他根本就没有接受见面的请求,而是直接将巴甫洛夫及其他三位主要将领送上了苏联军事法庭。

年7月22日,军事法庭正式宣判,巴甫洛夫等四人以叛国罪被判处死刑。

斯大林枪毙上将一事,在国际社会上引发了巨大争议。

有人说他的过于残暴,也有人对他表示理解,尤其是希特勒。

他表示自己非常羡慕斯大林,因为斯大林可以杀掉作战不力的军官,而自己却不可以。

事实上,在苏军内部,斯大林的做法起到了“杀鸡儆猴”的作用。

从此以后,苏联的将领都担心自己成为下一个巴甫洛夫,所以都不敢掉以轻心,在战场上更加拼命。

正因如此,虽然初期西线的溃败让苏联深陷泥潭,但在斯大林的带领下,苏军痛定思痛,重新指挥部署,逐渐夺回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并于年7月先后打出了高加索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这两战都是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双方共损失了近万兵力。

不过,从此以后,德军见识到了苏联红军的厉害,再也没有发动过战略进攻,而是转向战略防守。

从而二战欧洲战场迎来了转折点,大量国家涌现反战、反德的倾向,德国最终失去了与苏联相抗衡的能力,二战也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正如我们开头所言,临阵换将是军事大忌,很容易动摇军心、影响前线士气。

不过,在巴甫洛夫玩忽职守、葬送胜利的情况下,斯大林雷厉风行,迅速将他投入军事法庭,及时为苏军止了血,也一举扭转了军队内部散漫无序的作风。

就这点而言,斯大林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能力,也正是在他力排众议的坚持下,苏军才逐渐有了对抗纳粹的底气。

可以说,巴甫洛夫之死为苏联敲响了警钟,也为最终的胜利拉开了帷幕。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