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十年代,太拖拉T车型大量进入中国,被国人熟知。而目前捷克的太拖拉工厂仍以生产越野型重载车辆闻名,驱动形式从4X4到18X18,专用车配置相当丰富。
有人说,论越野性能,太拖拉对比乌尼莫克有过之而无不及,毕竟两者的运输吨位并不是一个等级的。
这次我们主要来说说捷克太拖拉工厂的历史,还有目前的车型产品、生产模式和市场。
太拖拉公司成立于年,年生产了第一辆汽车,到今年刚好年,是造车历史第三长的厂商(前面是戴姆勒和标致)。
除了太拖拉(或太脱拉)以外,也会将Tatra译作塔特拉,名字源于过去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塔特拉山脉(TatraMountains),如今这山脉是斯洛伐克的标志(斯洛伐克的国歌叫《塔特拉山上的暴风》)。
似乎如同名字一样,太拖拉就是为了征服山地运输而生,它的利器便是与别不同的底盘构造。
中央脊管式车架、摆动式半轴、独立悬架,是太拖拉的独门绝技。
太拖拉特色车桥,半轴可摆动,车辆越野性能因此体现。
目前捷克的太拖拉工厂员工约有人,最大产能每年大概只有台车。
这样的产能当然是非常低了,主要是由于这里大多数装配都是人工完成的,这样比较适应多配置车辆的装配。
一台普通车辆的生产时间大约在2-3天,而且还需要一天来做质检。
尽管工厂员工不多,但是他们过去坚持自给自足,车辆上大部分的关键总成都是自主生产的,包括发动机和变速箱。
工人装配车桥。
太拖拉公司的所有权多次易主,值得注意的是,年帕卡公司(Paccar)拥有它19%的股权,所以你们可以看到太拖拉用上了达夫(DAF)的驾驶室,其实还装有达夫的发动机。
太拖拉凤凰使用达夫的驾驶室。
新款太拖拉凤凰的内饰,就跟达夫差不多。
其它驾驶室还有老款内饰,相信一些卡友会觉得很熟悉。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捷克厂商仍有巨额债务等待偿还,目前他们正在改进市场和生产管理的问题。作为一家规模较小的厂商,他们如何在欧洲七大品牌为主的市场中寻求突破?
答案可能是两个方面:一是不与七大品牌成为直接竞争对手,走更专业产品的路线;二是拓宽出口市场,他们年卖出台车,有台是在捷克境内,而第二大市场竟然是亚洲的印度(台),所以欧洲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
另外,太拖拉在去年实行了平台化生产的策略性调整,统一了中重型卡车车型的定义和名称,减少了车型数量。
目前民用市场上的太拖拉分为3个类别的底盘,在此底盘基础上有4款车型,分别是Phoenix(凤凰)、Force、TerrNo1、Tactic(T系列)四大类。
为了迎合市场需求,现在太拖拉有多种动力链可选。目前太拖拉凤凰欧六车型装的是达夫的MX-11和MX-13发动机,而Force、TerrNo1、Tactic除了可以装自家产品外,还可以选装卡特皮勒、康明斯或德国的发动机,以及采埃孚的变速箱。
太拖拉Tactic系列使用不一样的底盘,是刚性车桥,虽然没有摆动式半轴的越野性能强,但结构更简单一点,同时因为是门式车桥(车桥中心线比车轮中心线高,并使用轮边减速器),底盘也是相当高的,应付一般非铺装路面也没有任何问题。
太拖拉工厂外有相当长的测试道路,看着像巨型赛道。
太拖拉工厂外的测试道路,设置了很多不同路况。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