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捷克 >> 捷克类型 >> 正文 >> 正文

人类经济万年史262苏联东欧国家战

来源:捷克 时间:2022/11/7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 http://news.39.net/ylzx/bjzkhbzy/

「来源:|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ID:linj」

苏联东欧国家战后经济

1.战后经济恢复时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东欧国家的国民经济普遍遭到严重的破坏,战后都面临恢复经济的繁重任务。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苏联的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直接的物质损失为亿卢布(按战前价格计算),大体相当于苏联头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和农业投资的总和。如果再加上苏联用于战争的支出以及德国法西斯侵略者占领区工农业生产停顿给苏联经济造成的损失,苏联经济损失数额就高达亿卢布。德国法西斯侵略者完全或部分地破坏和烧毁了座城市和多个大小村庄,使大约万人无家可归。毁坏了家工厂和其他工业企业,这些企业原来曾容纳近万从业人员。占领者破坏了公里铁路、座火车站,炸毁座桥梁,洗劫并完全破坏了个集体农庄、个国营农场、个机器拖拉机站。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死亡人数高达万人。

为了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苏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是将苏联国民经济转入和平时期的轨道。为此,实行压缩军费开支并增加国民经济的基本建设投资;企业转入生产和平时期的产品;重新分配劳动力和原材料;企业恢复8小时工作制,取消义务加班;管辖军工生产和国家机关改组为和平时期产品生产的领导机关。按和平时期的需要改造国民经济的工作大体上在年完成。

其次,是实施第四个五年计划(-年)。规定该计划的基本任务是:恢复战争破坏的地区,使工业和农业达到战前的发展水平,然后再大大超过战前的水平。为此,首先是加强、发展重工业和铁路运输业,大幅度扩大消费品生产,保障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进步。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超过了战前所有五年计划期间投资的总和。年,苏联有90%的工人参加了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竞赛。苏联人民高度的劳动热情,加快了四五计划的完成。

四五计划执行的结果,在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是工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年工业总产值比年增长73%,超过原计划的规定。在此期间,苏联建成了多家工业企业,工业的职工人数比战前增加了多万人。一些重工业部门恢复和发展更为迅速,如年机器制造业产值超过年的1.3倍,化学工业超过战前水平的80%。但是,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恢复比重工业慢得多,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难以满足居民的需求。

二是运输业的恢复与发展。到五年计划末,运输业首先是铁路运输,不仅得到恢复,而且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年,铁路货运量超过了战前水平。

三是在农业方面,四五计划期间,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得到了加强,基本上消除了战争使农业蒙受的损失。然而,四五计划给农业方面所规定的任务未能全面完成。粮食产量未达到战前水平。谷物的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均未达到年的水平。牲畜总头数增长缓慢,到四五计划时期末,奶牛和猪的总头数仍少于战前。造成农业落后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在集中力量优先恢复和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有所忽视;另一方面是高度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不利于农业企业和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发挥。

第二次世界大战也给东欧各国带来深重的灾难。波兰的经济损失为亿兹罗提,相当于战前5年的国民收入,有一半以上的工厂遭到破坏,工业生产力损失50%;罗马尼亚经济损失为亿列伊,相当于战前12年的国家预算收入;在德国法西斯占领的6年多时间里,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损失达亿战前克朗(不包括因战争引起的损失),解放前夕,工业生产约比战前减少一半;南斯拉夫经济损失共达亿美元(年价格),1/3以上的工业遭摧毁;匈牙利的工农业生产损失约为0亿福林,相当于当时5年的国民收入;保加利亚工农业生产损失一半以上;阿尔巴尼亚损失约为2.亿金法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波兰有万人丧生,占波兰全国人口的20%;南斯拉夫有万人丧生,占南斯拉夫人口的11.7%。

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东欧8国,即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波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和匈牙利,在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的领导下,于-年间先后建立了人民民主制度,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战后初期,东欧各国与苏联一样,都面临恢复国民经济的艰巨任务。与此同时,东欧各国与苏联不同,还要完成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任务。

战后初期,东欧各国普遍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国有化,以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实行国有化的方法一般分为两类:对那些战争罪犯、叛国投敌者所有的企业实行无偿没收的办法;对那些属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中小企业则实行有偿赎买的办法。也有的国家,不管是属于何种资本主义工商企业,一律实行无偿没收的办法。

在东欧国家中,最早实行国有化的国家是南斯拉夫。还在战争进行期间,就对一些投敌分子的工业企业实行没收,到-年期间,国内的主要大工业企业已基本实现国有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南斯拉夫人民政权已掌握了约80%的工业企业和银行。年12月6日通过了《私人工业企业和经济企业国有化法》,该法又规定:凡具有全国和共和国意义的工业企业一律实行国有化。

年1月,波兰颁布了工业国有化的法令,规定对国民经济主要部门、大中型企业、交通运输、邮电、银行等实行国有化。凡是在同一工作时间内能容纳50名或50名以上工人进行劳动的工厂或企业,全部收归国有。无偿地没收了德国资本家、波兰叛国投敌者的所有工矿企业,而对其他企业主则采用赎买的政策。

相对说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国有化进程较为缓慢。年通过了有关国有化的法律,对战犯和垄断资本家的厂矿企业实行没收,并把银行、交通运输和邮电企业收归国有。到年,没收的工业企业仅占工业总值的40%。后来进一步放慢国有化的进程,对小企业和手工业采取逐步过渡和合作化的形式。

东欧各国在城市进行国有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也在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东欧国家的土地改革一般是在-年期间完成。在没收大土地占有者的土地后,把土地无偿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如-年波兰在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多万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多万公顷的土地。年在匈牙利人民政权成立后,就立即着手进行土地改革并在一个半月之内基本完成。

在完成土地改革的基础上,东欧各国先后实行了农业合作化。这些国家的合作化大体上开始于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而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基本完成。如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均于年开始实行农业合作化,先后于年和年基本实现。在东欧国家中,南斯拉夫和波兰先后于50年代初和50年代中期调整了农业政策,强调农民入社的自愿原则,解散了一部分或大部分农业生产合作社,以致个体经济仍在农业中占据优势。

随着城乡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经济成份在东欧各国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统治地位。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东欧各国普遍宣布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或建成了社会主义。

由于战后初期东欧各国实行了工业国有化和土地改革以及部分实行农业合作化,为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开辟了道路,这就为东欧各国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国民经济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东欧各国在战后初期普遍实施了2-3年恢复国民经济的计划,年左右基本上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达到或超过战前的经济水平。阿尔巴尼亚执行了-年的两年计划,与年相比,年工业总产值增长了3倍,农业总产值增长了30%。波兰在-年实施了三年经济恢复计划,经济得到了全面恢复,与年相比,年国民收入增加了28%,工业产值增加了48%,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农业产值也超过了战前的水平。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工业产值比战前的年增长11%,农业生产也基本上达到战前的水平。

2.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苏联东欧各国在战后初期基本上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以后,从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起东欧各国开始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为核心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到50年代末,一般都实行并完成了发展国民经济的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分别从年和年起执行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五个五年计划和第六个五年计划,后一个五年计划于年完成。

从年至年,特别是50年代中,苏联东欧各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经济增长速度看,这是战后恢复时期结束后经济发展最快的年代。如苏联-年的国民收入和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0.25%和11.6%,保加利亚分别为11.05%和14.9%,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分别为10.1%和11.25%,罗马尼亚分别为10.35%和13%。-年期间,苏联东欧9国的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9%,工业产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2.3%。在这一时期中,苏联东欧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一般都高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年期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除了日本(8.8%)和联邦德国(7.95%)较高外,美国仅为3.25%,英国仅为2.75%,法国为4.55%,意大利为5.4%。

苏联东欧各国在五六十年代的经济发展之所以成为战后最快的时期,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投入来实现的,这些粗放经营的因素在苏联东欧国家特别是在苏联中,当时尚处于有利的地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达到一定的目标方面,还发挥较为有效的作用;尽管当时苏联东欧各国遭到西方国家不同程度的经济封锁,但成立于年的经济互助委员会在进行经贸合作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有利于其成员国经济的协调和发展。

3.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和危机时期

苏联东欧各国的国民经济在经历了五六十年代高速增长之后,从70年代开始,经济增长呈现下降的趋势,进入90年代后,这些国家的经济都陷入危机之中。

苏联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从50年代年平均的10.25%下降到60年代的7.2%之后,70年代又下降至5%,在80年代后经济发展更为缓慢,使苏联经济从停滞、危机前的状态进一步演变成危机。从50年代以来几个五年计划年平均增长速度看,-年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和工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1.4%、10.8%和13.1%;-年三者分别为9.1%、9.1%和10.4%;-年三者分别为6.5%、6.5%和8.6%;-年三者分别为7.8%、7.4%和8.5%;-年三者分别为5.7%、6.3%和7.4%;-年三者分别为4.3%、4.2%和4.4%;-年三者分别为3.2%、3.3%和3.6%;-年三者分别为1.3%、1.8%和2.5%。年苏联经济出现自战后以来的第一次负增长,上述三项指标分别为-4%、-2%和-1.2%。到年,即苏联存在的最后一年,经济负增长的幅度更大,三项指标分别为-15%、-17%和-7.8%……

与苏联一样,东欧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60年代后也呈现下降的趋势。在50年代,东欧各国的年平均增长速度约为8-9%,-年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到5-6%,年经济增长速度只有2-3%,其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均为负增长。从几个五年计划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看,-年东欧各国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3%,-年为4.1%,-年进一步下降到3.1%。

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随着东欧形势急剧的变化,东欧各国也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年,波兰的国民收入下降13%,工业生产下降23%;匈牙利国内生产总值下降5.6%,工业生产下降8.5%,农业生产下降6.4%;捷克斯洛伐克国民生产总值下降3.2%,国民收入下降3.1%;罗马尼亚国民生产总值下降10.2%,工业产值下降19.8%,农业产值下降3%;保加利亚国民生产总值下降10.7%,工业产值下降13%;南斯拉夫社会产值下降7.6%,其中工业产值下降10.9%,农业产值下降7%。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苏联东欧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曾居于优势地位,从一个重要方面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然而,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不断下降并出现大幅度的负增长,苏联东欧各国的速度优势在80年代之后也就不再存在,其增长速度甚至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从苏美两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比较,就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苏联东欧各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不断下降并最终陷入经济危机之中,这不是偶然的。长期以来,苏联东欧国家都是通过粗放的经营方式,即通过增加新的生产要素投入,扩大生产场所实现经济增长的。这些国家的经济体制也是按照这种要求建立起来的。这种粗放经营方式以及体现其特点的经济体制在一定时期内,还能发挥积极的作用。然而,在60年代末之后,苏联东欧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实现经济增长的粗放因素逐渐枯竭。这表现在诸如劳动力紧张、资金短缺,自然资源开采条件恶化或原材料及能源严重不足等方面。尽管苏联东欧各国在70年代后先后提出要变粗放经营为集约化经营,但成效不大,难以扭转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趋势。再加上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苏联东欧国家社会制度在转变过程中政治斗争和动乱对经济的严重冲击,这些国家出现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