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网2月27日报道俄罗斯《消息报》2月18日发表题为《为抗争而歌——米洛斯·福曼的艺术人生》的文章,作者是伊戈尔·利特维年科。全文摘编如下:
2月18日是捷克最著名的电影导演米洛斯·福曼诞辰90周年。他生于东欧,但真正成就国际声誉的是在好莱坞。幼年时嗅到的二战硝烟、少年时就读的寄宿学校,都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飞越疯人院》里灵魂被禁锢的麦克墨菲、《莫扎特传》里的天才音乐家、《性书大亨》里人生大起大落的拉里·弗林特身上,似乎都有福曼的影子。
战争的孩子
福曼原名扬·福曼,二战爆发时,他只有7岁。父母都参加了抵抗运动,在集中营被害。亲属们将他抚养成人。虽然他的电影从未直接表现过战争的惨烈,但暴力题材,更准确地说是对非暴力的呼唤,是他一生追求的艺术主题。
14岁时,作为反法西斯英雄之子,他得以进入以波杰布拉德的伊日王命名的精英中学就读。福曼在这里结识了日后成为他御用编剧的伊万·帕瑟。
中学毕业后,福曼跟帕瑟一同考入布拉格表演艺术学院的电影系。这里是培养捷克斯洛伐克新浪潮导演的摇篮,与他先后就读于此的还有捷克电影界的“第一夫人”薇拉·希季洛娃、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和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得主伊日·门策尔、有“东欧费里尼”之称的斯洛伐克导演朱拉·雅库比斯考等。
这些捷克电影人的特点是将现实还原到极致,注重对话的即兴发挥,喜欢邀请非明星甚至是圈外人出演,对题材和主人公的选择不走寻常路。福曼便是这批新浪潮电影导演中的翘楚。虽然他在国内只拍过3部电影。
但这3部片子又是何等的有才情、有趣味且各不相同。《黑彼得》没有炫技,只是刻画了父与子对立这个永恒的主题,凸显了年轻一代内心的抗争悸动。另一部《金发女郎之恋》,则出人意料的唯美与忧伤。至于《消防员舞会》,诙谐幽默,辛辣讽刺了当时官僚的作派。
“奇怪的欧洲人”
年后,新浪潮偃旗息鼓,不少代表人物要么事业停滞不前,要么遭遇种种瓶颈,但福曼将自己“奇怪的欧洲人”这一标签变成了事业发展的新契机。
早在年,他就前往好莱坞找机会,虽然适应阶段有些漫长,但最终效果相当惊人。年,他推出了自己的首部英语电影《起程》,不过他喜欢称之为捷克电影,理由是无论风格还是基调都沿袭自他早期的作品。
福曼将肯·克西的小说《飞越疯人院》搬上屏幕,叫好又叫座,同时让观众和影评人都喜欢非常难得,但他做到了。这部电影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导演共5个主要奖项。
同名小说构成的只是电影的主线,福曼拍摄了一部几乎是史上最佳的刻画抗争者的电影,镜头中的抗争者没有机会发起真正的抗争,反抗虽未成功,但也没有失败。
虽然得到影评家的褒扬,但福曼遭到文学评论家的诟病,他们觉得原著略偏执的笔触比福曼接近喜剧的电影叙事更完整、更可贵。至于作者克西本人,他甚至将制片人告上法庭。但观众用购买电影票的真金白银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票房收入突破了1亿美元,是制作成本的20倍!
影片不只夯实了福曼作为好莱坞一线导演的地位,还带火了两名制作人:此前只拍过一部低成本电影的索尔·扎恩兹、首次尝试该行当的影星迈克尔·道格拉斯。
“成功的美国导演”
《飞越疯人院》是福曼最杰出的作品,但最杰出指的是上限,而并不意味着后来的水准有所降低。
《莫扎特传》中的莫扎特是躁动、反叛的,他反对约定俗成的“旧”音乐、宫廷乐师萨列里的所谓理性主义、维也纳宫廷的保守。《爵士年代》里的沃克,同样不惜采用极端方式来争取平等与尊严,对抗种族主义。《性书大亨》中的拉里·弗林特,人生后半段一直在反省、反抗自身所处的道德严重败坏的消费社会中的假仁假义。
年去世的福曼度过了充实、幸福的一生。
他获颁奥斯卡、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法国凯撒奖、意大利电影金像奖,并横扫世界各大电影节奖项,只与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失之交臂,但他担任过这个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
他的作品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包括一些相当晦涩难懂的电影。他不惧失败,跟任何大导演一样,他也拍过不尽如人意的片子,但从未灰心过。
福曼的最可贵之处在于,对好莱坞的灯红酒绿,他并未水土不服,其他很多来自东欧的天才导演都难免目眩神迷,包括罗曼·波兰斯基。福曼把自己变成了成功的美国导演,但从来不会屈从游戏规则,而是利用后者搭建起自己的艺术殿堂。如果需要,他会改变细节,但从未歪曲本心。
在全球最大的“梦工厂”,这位捷克新浪潮电影的领军人物非但没有迷失自我,还将自己在布拉格度过的躁动青春时代的美学理想,如外科手术般精密地移植到加利福尼亚的土壤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