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拿破仑战争后,由法国一强主宰欧洲的局面已经逝去,19世纪的欧洲,变成了英国和俄国两雄争霸的局面。
这个局面的形成有一定必然性,首先来看英国,英国是一个岛国,这样的地理条件为它的交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其靠近欧洲大陆,处于通往大西洋的交通要道上,不必担心来自大陆的威胁。
这样的地理位置十分有助于它扩充海军力量,也的确如此,英国曾经控制了除巴拿马运河之外几乎所有的世界重要海道,包括多佛尔海峡、直布罗陀、马耳他、亚历山大、好望角、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以及圣劳伦斯入口。
这意味着,世界的主要航道成了其“内部交通线”。简单来说,如果一个国家处于这样一个位置上,既用不着被迫在陆地上奋起自卫,也不会被引诱通过陆地进行领土扩张,只要它拥有强烈的海洋意识,那么成为海洋强国是顺理成章的事。
而俄国呢,俄国虽然没有英国那样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但是它所控制的欧亚大陆腹地是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关键。
从全球战略角度看,可将地区分为:心脏地区、边缘地区和海洋地区,而俄国就处于心脏地区,如果它想要成为海洋强国或者对海洋国家造成威胁,那么只能通过控制边缘地区来达到这一战略。
事实上,俄国也是这样做的,凭借其大陆核心位置和陆军优势,由陆路一直向中近东和远东扩张。至19世纪中叶,俄国已经成为陆路强国,并与之英国分庭抗礼。
19世纪,俄国陆权势力不断与英国海洋势力接触、对抗,西从黑海海峡东至北太平洋之滨,英俄两国势力南北对峙,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开始长期争斗,曾为此发生克里米亚战争。
历史学家将这一时期英国海洋势力与俄国大陆势力之间围绕欧亚大陆霸权的争夺称为“19世纪中期世界政治的主旋律之一”。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英俄两国的对峙会持续很长时间,但是意外就真的出现了。
年普法战争后,普鲁士统一德国,极大地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面对德国崛起于中欧这一既定事实,英俄两国不得不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逐渐由对抗转向合作,共同对付咄咄逼人的德国。
因此德国面临着海上强国英国和陆地强国俄国的两翼包抄。德国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由于地处陆地与海洋双向的地理位置,使德国的战略取向大致分为两类,即或倾向于陆地,或倾向于海洋。
由于德国国力有限,只能将有限的财力用于建设和维持强大的陆军,所以德国倾向于陆地。论海洋实力,德国不如英国,论陆上实力,德国陆军的素质远远高于俄国。
但是俄国国土广阔,有较大的防御纵深,便于陆上机动作战,可以将力量退缩到战略后方,保存实力,并以战略后方为依托,坚持战争,而德国的国土面积远远落后于俄国,防御纵深较小,且资源紧缺,因而不能与俄国进行持久战。
德国要想夺取世界霸权,必须击败海洋霸主英国和作为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陆地霸主俄国,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德国的地缘政治学家推崇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麦金德把东欧视为通向“心脏地带”的大门。
他认为,从东向来看,如果德国和俄国结成联盟,或者德国能征服俄国,那么征服世界的基础就可奠定。而德国在征服西欧大陆后,转而进攻苏联,就是陷入了“心脏地带”,因为它可能取代俄国成为该地区的主要强国。
即便德国陆军力量强于俄国,它又怎么能保证在英法、俄两面包围的情况下,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一战就给了它一个千载难逢机会。
凡尔赛条约一战虽然德国败了,但是却为其二战做了准备,一战后,随着四大帝国:奥斯曼、哈布斯堡、罗曼诺夫和霍亨索伦四大帝国的瓦解,在德国与欧洲主要大国之间出现了一批新兴小国,
例如,奥斯曼帝国的东南欧属地被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和希腊五国瓜分,马其顿则被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瓜分。
原哈布斯堡帝国分裂成为奥地利、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三国;波兰得以恢复;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在十月革命后宣布独立;罗马尼亚领土扩大;保加利亚领土缩小;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同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合并,成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年改称南斯拉夫)。
这些国家位于德国与俄国两个大国之间,实力相对弱小。这一政治结构的改变为德国进行侵略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因为在一战结束之前,德国是与奥匈帝国、俄国以及法国三个大国接壤的,领土和战略发展空间是相当小的。不要说扩张,稍有不慎就会被这三大强国所吞噬。
一战结束后,这一政治结构发生了改变,德国与其它大国之间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小国作为缓冲地带,这不仅改变了德国周边恶劣的地缘政治局势,缓解了德国所面临的直接被几个大国包围的巨大压力,而且为德国进行侵略提供了机会。
如果德国落到一个冒险家的统治之下,而他又能看出这个机会并加以利用的话。那么德国很可能会再次掀起一场大战,不巧,希特勒就是那个冒险家,所以他敢让德国发动一场世界大战。
四大帝国的覆灭衍生出诸多小国,分布在德国与俄国之间,大大缓冲了俄国对德国造成的压力,而如果德国想冒险进一步摄取更大的利益,那么首先就要攻占这些新兴小国,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扩大自己的防御纵深,而且可以获得这些国家丰富的资源,这样,德国就可以与俄国一决高下了。
其次,如果希特勒还有理智的话,就知道一定不能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也就是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攻占西欧,让自己后方安全,继而腾出手来对付苏联。德国的“闪电战”就是基于这样一种想法发动的。
但是,其后院还没有完全稳定下来,希特勒就急于对苏联发动了攻击,最终他所担心的最糟糕的情况真的发生了——两线作战。即便德国很强,但是在苏联与英法联军包抄下,它的败亡也是迟早的事。
(参考资料:《地缘政治学—希特勒发动“二战”的理论基础》、《第三帝国的兴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6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