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原创作者:花絮观历史
你们了解吗?最近的社会学和文化史研究,对19世纪末以来中欧(德国、哈布斯堡帝国)各民族之间彼此形象之构建提供了有趣的视角。小编了解到,德国人和俄国人,以德意志帝国各大学和学校中求学的学生为出发点得出的俄国人在德国的形象,很能说明文化生活的一个方面:不理解和偏见的因素。年,纪尧姆·阿波利纳尔评论说,捷克人对德语的态度为我们提供了以特殊的历史环境为基础的思想紧张的另一个例证:走上街头的捷克人对奥地利当局的怨恨中包含有对整个德语区的怨恨,他们更愿意以法国文化为参照。
克劳狄·韦尔指出,世纪之交的德国有俄国学生的身影,他们在德语民众眼中是“清晰可见”的,虽然这个生活在德国的移民群体从整体数量上说不如在瑞士、比利时和法国多。克劳狄·韦尔的研究表明,虽然这个群体内部有极大的差异性(它包含着各种社会、文化和语言背景的人:大俄罗斯人、乌克兰人、芬兰人、爱沙尼亚人、拉脱维亚人、立陶宛人,还有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罗马尼亚人、波兰人、犹太人…),但在年之前广大德国民众的社会想象中,他们都构成了一些相异性的形象。
德国的高等教育机构之所以吸引俄国学生,一是因为它们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二是由于它们离这些学生的故土相对较近。其他一些人则对社会主义组织感兴趣,他们在这些组织中发现了反对沙皇政权的动力。虽然这个移民群体内部在民族、宗教、语言和社会方面存在极大差别,但在世纪之交的德国舆论中,他们的到来更加强化了自浪漫主义时代以来出现的作为革命者、虚无主义者和炸弹袭击者的俄国人的传统形象。
俄国人越来越成为“外国人”的象征,这种外国人形象是从新德国很大一部分人的排外倾向中产生出来的,这些倾向很快便与日益滋长的反犹主义混合在一起,而在人们的头脑中,俄国人与“东方犹太人”是密不可分的,但犹太人只占这群学生中的很少一部分。克劳狄·韦尔的研究还指出,德国学生在他们的俄国同学面前表现出一种起源上的优越感。俄国学生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全都抱有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就他们而言,他们觉得德国同学过于顺从、过于循规蹈矩。
显然,我们应该对这些总体评判作一点细致区分:在某些大学,如在海德堡,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卡尔·兰普雷希特、马丁·布泊尔和韦伯兄弟等声誉卓著的教授倡导开放和宽容精神,谴责仇外情绪。此外还有一种主张接受外国学生的民族主义思潮,其动机是为了将来能在俄国传播德国文化。但是,在—年之间,就政治和大学当局而言,这些学生群体经常是怀疑的对象,并经常会因最无根据的借口而遭受残酷的镇压。
这本书还指出,这些俄国人在德国逗留期间,其文化兴趣主要是以政治和社会问题为导向,而较少关心艺术和文学创作:不过在俄国学生协会的图书馆中,我们发现了当时俄语作家如托尔斯泰、安德烈耶夫科索连科和乌斯宾斯基和埃米尔·左拉的作品。—年,人们还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