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捷克 >> 捷克图片 >> 正文 >> 正文

波斯语课用语言对抗被遗忘

来源:捷克 时间:2022/10/16
北京哪里可以能治疗好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130411/4156044.html

影片主要讲述的是二战期间,犹太人吉尔斯为逃避屠杀,谎称自己不是犹太人是波斯人,碰巧德军科赫上尉想学习波斯语,打算战后去德黑兰开餐厅。谎言滚雪球,他不得不自创“假波斯语”蒙混过关。随着科赫上尉学习进度加快,吉尔斯也获得了上尉初步信任,在后厨工作之余得以在办公室誊抄集中营犹太人的花名册。根据名册上名字不同的前缀,吉尔斯重新定义这些字母前缀的意义,编造出一套更完善的“假波斯语”词库,方便自己记忆,但吉尔斯无时无刻不活在随时被拆穿枪毙的恐惧中。然而没过多久,他所在的集中营来了新一批战俘,其中有一名来自波斯的英国士兵。

从主线剧情来看,是以幸存者叙事视角讲述通过胆识、聪明和知识在集中营中幸存下来,躲过“最终解决办法”,被美军获救,使故事具有好莱坞式震撼感的在于,被德军抹去存在的名犹太受害者被吉尔斯以“假波斯语”的方式记录下来,为战后清算提供证据,载入历史和人们的记忆。

电影花大量篇幅在吉尔斯个体的求生过程,但对刻画悬疑点和紧张氛围感中规中矩,甚至比不上一些美剧,尤其在处理英国士兵出现后的反转点上,线索给的略显直白,节奏太快,悬念没营造好便匆匆推剧情。新来的犹太兄弟为了报答吉尔斯,不让他被发现身份而用开罐头的小刀在验证身份前先把英国大兵杀了。

关于这一点,又牵扯出本片一个硬伤,从好莱坞体系重回文艺片拍摄后,却取了工业化制作的糟粕——工具人。比如,树林里的法国大兵。在吉尔斯第一次逃跑的时候,在树林里遇到了不知姓名的军官,他劝“我不会杀你,但我要是你我就不逃跑,回集中营去”后就再没出现过,也没有更多旁支信息说明这人是谁,仿佛来出来就是为了不让,想栽赃吉尔斯叛逃好让上尉不再信任他的其他德国士兵的阴谋得逞,推动与上尉两人信任关系的发展,

也给观众机会看到上尉实际上对下属小把戏的心知肚明和不屑。然而十分可惜的是,这名工具人(都不清楚他有没有出现姓名…)出现的太突兀,观众如果不知道集中营人口组成背景会困惑于为什么吉尔斯如此轻易向工具人袒露欺骗行为却不被告发。德军占领法国后,集中营犹太人仅占人口总数的一半,另外一半由波兰、苏联或者法国战俘(后期英军同盟国开始空袭国籍暂且不论)组成,而这些战俘和具有一定读写能力或者技能的犹太人会被分配到各种岗位上。

同时期不同空间对比,比如前苏联大清洗和南京大屠杀,奥斯维辛特殊在于其工业化,纽约堡法案后战俘和犹太人被作为送往东方,出现犹太/战俘管犹太,比如像年同类型题材《索尔之子》中的匈牙利犹太人索尔便是为特遣队工作。所以此处出现的法国大兵极大可能是逃出来的战俘,不会杀他也不会告发他。同样被如此处理的还有集中营犹太宿舍的管理员与医护室医生,管理员在听到吉尔斯睡觉默背“假波斯语”时神情并没有不耐烦甚至为他辩解,“他只是在做祷告”,而吉尔斯生病中无意向医生透露自己欺瞒事实时,医生只是麻木地瞥一眼不接话。工具人按照定义是指多少和主要人物产生立场联系,推动剧情发展或者展现价值冲突的配角,但波斯语课中的工具人们总是突然出现,匆匆下线,再也不见。

思想与语言不可分

2

波斯语课的辅线远远精彩过主线,内核也更加深刻。

影片一开始是一沓被投入壁炉火盆中的名册,边缘被烧的焦黑,纸张上的字迹逐渐模糊。此时的法语旁白和随即出现提示时间点设在,年的法国,也就是万湖会议之后,大西洋战役高潮阶段,给大规模屠杀犹太人和之后的英国波斯战俘的出现完善背景信息。(首先肯定的是这个集中营不是臭名昭著的那几个)但故事主人公并不是法国犹太人,在这个基础上又加了层身份。生活在比利时的犹太人,被驱逐后逃亡瑞士时在法国被抓。而同批在集中营里的是一批法国犹太人和法国战俘(比如之后树林里出现过的法国大兵),这个设定很有意思。二战前犹太人大部分分布在东欧,相对独立,有自己的意第绪语言体系和族群传统,而法国和比利时都属于西欧,犹太分布稀疏,他们更多受非犹太居民影响,融入当地主流文化。

影片中与表现吉尔斯人物的场景,主要集中在生活环境—集中营宿舍,工作环境—后厨,以及剧情发展环境—上尉办公室;在这三个空间里,沟通语言分别为德语—极权语言,假波斯语,和法语—战俘和被关押犹太人所使用。从人群数量上看,犹太人毋庸置疑占据多数,故这里法语便是犹太人和战争俘虏两大基数族群间主导语言,也是被使用次数最多的语言。比利时有三种流通语言,荷兰语、法语和德语,吉尔斯并不生活在法国,

虽然未清楚交代他是否通晓法语,但在影片中,当其他犹太人用法语交流转移营地的恐慌时,他表情似有所感却随后用德语大声让他们别说话。换句话说,他是典型的双语者,甚至三语者。从身份阶级高低来看,德语和德军都属于霸权地位,但在当时德国极权主义盛极的年代,所设定的地点又是与战场有地理和心理距离的后勤营地,德语只作为德国士兵内部流通语言,即便出现在战俘和士兵间也只在士兵工作必要时,而关于这点的影像呈现便是吉尔斯进入集中营时上尉刚把一名女兵调离秘书职位,对着俘虏名册上歪扭潦草的拼写破口大骂。

至此可看出,二战中后期,德军中下层内部知识贫瘠,许多士兵不具备基本的读写能力。这里可以看出第三帝国重塑了德语的“形式”,在这里仿佛只有一种语言得以幸存,“书面语和口头语的差别消失了”(Roskin,M),文章只有演讲稿。影片中军营里居然找不到一本波斯语的书。或许影视会有服务剧情夸张的可能,但在克莱普勒的《第三帝国的语言》中确实描绘了被污染的语言是如何渗透进德国社会不同领域的,不论对纳粹的立场如何,最后都被无意识地规训。“第三帝国的语言贫瘠是从根本上的”(Roskin,M,)。

当把电影中的空间根据语言分类分层后,才真正看到这部片子辅线的魅力。影片中,有明显人物发展变化的是科赫上尉,而这个角色的复杂性也正是在德语语境和“假波斯语”语境的动态中体现。在“假波斯语”语境中,科赫上尉是温和包容的,他允许吉尔斯称呼自己姓名,欣赏他的誊写工作的认真,在学习中更是一丝不苟充满求知欲和积极乐观的情绪。“假波斯语”就像真空地带的巴别塔,为科赫上尉建构了一座隔绝了战争的乌托邦。这里,全是他对战后德黑兰生活的期待和规划。他会问“爱”的单词,会回忆母亲的温暖,表达对“兄弟”的愧疚,甚至写诗。

“风把云送往东边

在那里,处处是渴望和平的灵魂

我知道

我会幸福

随着云飘向的地方”

“东边”“和平”“幸福”“云”这些科赫所使用的意象单词,在“假波斯语”中所指的是科赫想远离战火在德黑兰开启新的生活,但因为构成这些单词的是犹太名字,所以在另一种语言里它能指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吉尔斯在创造这些单词的时候根据名字的主人的行为特征,比如“爱”aviva的能指是吉尔斯在屠杀场上捡到的破娃娃,但它的所指是娃娃的主人,被枪毙的小女孩。“耐心”的能指是领食物队伍一个不耐烦的老人,但它的所指是犹太人在集中营里食不果腹饥寒交迫的生活。这首诗反战情绪有多浓,讽刺意味就有多重。

但在德语语境中,科赫上尉是暴虐狂躁的,对于和其他同僚和下属的来往,他简单粗暴地用食物罐头和职务来衡量。而围绕在波斯人身上的办公室政治在战争背景下显得幼稚可笑。为了拿到额外的食物罐头,男兵间互相举报对方放走波斯人/波斯人身份有误;为报复情敌,到上尉处嚼舌根,讨论其上司私生活等等。某些无厘头,如果在线上观看,估计早就按快进键了,直到第一次险些被揭穿的戏剧冲突出现。军官野餐聚会活动上,

吉尔斯作为科赫花边八卦的焦点和备餐厨工第一次出现在其他德国士兵和更高一级军官视线里,可在科赫上尉突发奇想询问“树”的波斯语时,吉尔斯的回复与“面包”单词重复了,站在他身后的科赫面容突然狰狞,对吉尔斯狂怒大吼,拳打脚踢。之后有个细节,科赫满手污血颤抖地回到餐桌,勉强扯出微笑,对上司致歉,用餐布包着手服侍军官切面包,有人对他说这群犹太人该教训(具体什么话我忘了,但有试探的意思在),科赫没有接话。这场单方面的施暴中,科赫从平静到狂暴过渡非常迅速,不由怀疑他其实一直心存侥幸,如履薄冰的不仅是吉尔斯。

平庸之恶?

3

豆瓣对于该片的评分与imdb和烂番茄大相径庭,前者虚高反思“平庸之恶”,后两者又过低,乏善可陈。从史实上说,第三帝国中不仅有纳粹党徒,还得细分冲锋队、党卫军、盖世太保。比如科赫上尉,战前只是一名普通餐厅主厨(能做到chief已经熬过帮厨和副手了,从业时间不会短),只是因为在街上看到纳粹士兵一身制服激发男子气概而凭一腔热血加入党卫军,从未思考过战争究竟是什么。但个人认为这些都是辅线中的sidepoint,主要是展现士兵在德语空间里的麻木不仁和恣行无忌,以及腐败体制里的“主管-代理困境”,和“假波斯语”空间里无处不在的意指关系。阿伦特那会正值从集体遗忘到民族觉醒阶段,正讨论罪责归属问题,才会有“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的观点出现。“克服过去”,战后德国反思非常彻底,没有停留在简单的一骂了事,而是恢复语言文化层面和社群层面的缔结。正如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所说,每一种语言都包括一种独特的世界观,是一个民族进行思维和感知的工具。在他看来,语言是讲话者产生语言和理解语言的能力,而不是说话或写字所产生的可观察的结果。

另一个可佐证的是吉尔斯第一次被带去集中营,上尉要他说一段话证明是波斯人,他说的一句俗语:

“人们看见夕阳渐渐西下

但天色突然变暗之时

还是会害怕”

这出自于卡夫卡的丧葬词。作为犹太人,生活在德语和捷克语环境下,卡夫卡也曾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产生过挣扎。卡夫卡去世九年后,政治暴行爆发。

影片对于德军内部的着墨在上映后成为西方媒体和影评的热议。Times杂志评价犹太人吉尔斯身上几乎没体现出发展式的变化导致后期突然成为同胞英雄有讨巧和催泪倾向。烂番茄上也有观众指出,德国士兵马科斯等人和科赫上尉的角色性格饱满度以及发展式观念变化,虽然可以引起对于“平庸之恶”的反思,但又远不及《索尔之子》()和《被涂污的鸟》()更有原创性和的撼动人心的力量。Variety杂志影评说,对于历史的重新理解和战争的再读,这几年大屠杀题材多元纬度越发丰富但却微妙,其中可人性化的度需要清醒把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