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生于7月,但没有多少人会把夏季和卡夫卡联系在一起。这位作家的形象似乎永远在一片阴影下,忧郁而封闭。但也正如叶廷芳老师所言:“卡夫卡写的情书,会改变人们对他的惯常的孤独者的形象。他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相反对爱情也很渴望,而且非常热烈”。
叶廷芳老师是周六晚上这场“文学之夜——卡夫卡:孤独者的情书”沙龙的主角,几乎每一位嘉宾——阿乙,崔卫平,包括主持人叶潆的开场白,都是向叶老师致敬。从年始,他翻译与研究卡夫卡至今已40余年,伴着卡夫卡文学在中国的从无到有,从“充满风险”的翻译到引领几代文学青年的风潮,叶老师是卡夫卡的证人。这一晚,他将多年收藏的卡夫卡珍贵文献带到了沙龙,让大家浏览翻阅,是难得的机会。
叶廷芳老师提供的卡夫卡文献
晚上7点,沙龙按照惯例,在现场演奏的古典乐中开场。尽管每次都会花心思去找到主题作家青睐的音乐,但卡夫卡却是有名的“无音乐性”。他在日记里写,听音乐带给他的唯一感受,是在他的四周筑起了墙。选择现场演奏莫扎特的小夜曲,也算是以天才致敬天才。
现场乐队演奏
卡夫卡的成名,有很多要归功于加缪和萨特这两位存在主义运动旗手的推崇。的确,卡夫卡读过克尔凯郭尔,感到了强烈共鸣和振动,尽管他未必知道什么存在主义理论,但在内涵上多有相通。因此,卡夫卡的小说是先流行于存在主义大本营法国,之后影响到了新大陆美国,一直要到50年代,德语国家才开始传颂他的文学。
而在中国,据叶老师所说,得归功于当时的文化部长周扬的眼界。在那个封闭的年代,周扬让卡夫卡作品以内部书的形式出现在了中国,而原本研究海涅的叶廷芳,也因而得以接触到新鲜的文学,并且在“做点别人没做过的事”的驱使下,转而研究卡夫卡。年,他在第1期的《世界文学》上发表了一万多字的评论《卡夫卡和他的作品》,首次从正面肯定卡夫卡。叶老师笑说,文章发表时,心理上还有点打鼓,就用了名字的谐音来署名,后来看看发了也没事,胆子就大了,于是一发不可收拾。
对于“文学之夜”对话部分的主题“异化与变形”,叶廷芳认为,对异化最好的解释,是《人民日报》王若水说的:“自己的创造物反过来反对自己。”在卡夫卡的作品里,没有出现“存在”、“异化”等概念,但他显然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叶廷芳老师
崔卫平老师原本就是研究东欧知识分子的专家,卡夫卡在东欧有多重要呢?她讲到,伊万·克里玛说,年轻人会因为对卡夫卡的理解不同而争吵分手。
在崔卫平看来,卡夫卡的两个自我之间有强烈的矛盾,一个自我是苦行式的,一心一意专注于写作;另一个自我却渴望正常生活与现实。这种矛盾集中表现在了他与女性的关系上,我们可以在他的作品中找到线索。卡夫卡的密友马克斯·布罗德就提到过:《城堡》里的土地测量员与城堡主人情妇间的关系,是卡夫卡与密伦娜之间关系的漫画化和丑化。
对于一个生活在“城堡”之下,或者说预言了20世纪极权主义状态的先知来说,卡夫卡难能可贵的地方是有力地维护个人经验。“私人生活是自我保护和蔑视强权的一种方式。年8月2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开战,卡夫卡在当天的日记里这么写:‘8月2日。德国向俄国宣战。——下午去游泳学校。’当人们认为建造地上的人间天堂是理所当然的时候,卡夫卡说,人可能会失去和平和安静的一张床。”
崔卫平老师
现场观众
对阿乙而言,卡夫卡是他作家生涯的领路人。阿乙说,他最初写博客,形式上就跟卡夫卡写随笔差不多。有10年时间,每次写作到了写不出的时候,就会去翻一翻《卡夫卡短篇小说全集》。
卡夫卡之于阿乙的重要,主要因为他在文学的高门槛之外建立了另一种文学,一种不需要具备亚里斯多德在《诗学》里讲的戏剧结构、人物、情节、冲突这些技巧的文学形态。
“卡夫卡给很多人信心。我开始以为是他放低了写作难度,后来意识到,是因为他态度纯粹。他不凛然于读者,而是在向自己的文字祷告,非常坦诚,非常依赖自己的写作。文字在他这里不是工艺和生意。这种巨大的真诚引领我。”
阿乙还分享了因一个年长朋友过世而引发的思考:“卡夫卡不死,可能是因为我们的价值越来越低。人类在世上的位置被卡夫卡预见了。很多人是没有意义的,死就死了,处理起来只需要几个小时,即使生前有名,也不会有人常常悼念你。在北京这样的城市,也许不到4个小时就把一个人处理干净了。这种生存的诡异感就是20世纪文学所具有的特点,它解释了人与庞大世界的关系:人变得无穷小,世界变得无穷大。”
上图:阿乙和叶廷芳下图:崔卫平
对谈是一如既往的卡夫卡式深沉,到了朗读环节,气氛也就活跃起来了,就像崔老师说的“两个自我”一样。每位嘉宾都读了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篇章,还有现场的一些朋友参与进来。
左上:阿乙左下:巫昂
右上:牛文怡右下:高远
在“文学之夜”筹办期间,崔卫平就暗示,沙龙当晚她会表演一个小节目,名字叫:《用你吻过的手拉响警报》。从配音、音乐到灯光和舞台动作,都由她和闺密一起设计完成。节目的背后有一个故事:
“密伦娜是一个捷克记者,也是卡夫卡作品的捷克语翻译。尽管最后卡夫卡主动结束了两人之间的关系,但密伦娜无疑是最理解卡夫卡的人。年,密伦娜死于集中营。她是一个桀骜不驯的人,在集中营的医务室工作室通过修改化验报告帮了很多女人。在关于她的传记里提到,她常常故意违背集中营的管理规定,有一次甚至拉响了防空警报。”
崔卫平的舞蹈(下附视频)
朗读结束后是观看影像,这一次我们选择了山村浩二的作品《乡村医生》,也是卡夫卡的经典同名短篇小说。尽管是动画,用来表现卡夫卡作品的荒谬和奇异,却再贴切不过了。
阿乙说:“卡夫卡是像天使一样的作者,他把文学青年接上天堂。”我们也希望这样度过的每一个“文学之夜”,可以给我们意义,让我们活得热烈一点,纯粹一点,理想一点。
所谓经典,就是常读常新的,海明威也好,卡夫卡也好,或许我们自觉已对他们熟得像是老朋友,但老朋友也会随着阅历变化成长,总会有新的东西。经典文学也需要常常回顾和发现,需要在“文学之夜”中调动全部感官,用视、听、味、触、嗅来重新体验大师。
到了9月,秋天的时候,我们会办一场“三岛由纪夫”主题的文学之夜,希望也可以一起谈天饮酒,朗读对话,消磨人生。
许楠与汉娜
现场的酒品点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