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不及防
年6月22日凌晨3点30分,苏联西部边境突然炮火连天,硝烟弥漫,德国万大军兵分三路突袭苏联,希特勒酝酿已久的“巴巴罗萨行动”正式启动。10分钟后,战争爆发的消息传到莫斯科,此时的斯大林还在睡梦中。
据朱可夫回忆,当他和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一行急匆匆赶到克里姆林宫时,他们看到斯大林脸色苍白,颓然地坐在椅子上,手里握着装满了烟草的烟斗,很长时间没有说话,没有人知道当时他在想什么。显然,最高统帅被这一突如其来的袭击打懵了。
半个多世纪以来,关于苏德战争的几个疑问一直萦绕在人们心头,斯大林为何会在苏德战争爆发的时间上产生如此重大的误判?他是真的对战争毫无准备?而如此大规模的突袭作战计划,希特勒又是如何有条不紊地实施的?
瞒天过海
事实上,就在这一个月间,苏联已经明确注意到了德军的动向。从年5月25日开始,纳粹德国向东部大量运兵,到6月中旬,约有万德军进入了靠近苏联边界的原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地区。同时德军还配有辆坦克、门大炮和近架飞机。面对如此之大的阵仗,苏联不可能视而不见,斯大林授意苏联外交部向德国人质询:你们究竟想干什么?
而为了蒙骗苏联,希特勒施展了他大师级的欺诈手段,他授意下达了制造假情报欺骗斯大林的命令。随后,德军总参谋部情报处和反间谍处策划并散布了很多谣言,他们把德国军队的东进解释成“为了隐蔽入侵英国的最后准备而采取的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佯动”。
德国间谍甚至故意泄露情报给苏联人,他们已经制定了暗号为“鲨鱼”和“鱼叉”的特别作战计划。为了取得逼真的效果,德军还大量出版了英国地图,在军队里大量配备英语翻译。此外,希特勒还向斯大林释放信号,德军不仅打英国本土,还煞有介事地准备进攻“英帝国皇冠上那颗明珠”—印度,当然,这少不了借道苏联。
孤注一掷
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情报让苏联人将信将疑,特别是老谋深算的斯大林,他既不会相信希特勒这番说辞,又不希望因擦枪走火而使战争提前到来。于是,斯大林决定孤注一掷。
年6月14日,苏联《消息报》刊登了一则严正声明:针对外国媒体发表的苏德战争一触即发的传言,苏联政府认为这纯属无稽之谈。直到6月20日,苏联《真理报》还发表了《反对饶舌者和游手好闲者》,对即将爆发战争的“造谣和传谣者”进行严厉谴责。
年6月21日夜,一名德国士兵逃出军队冲向苏联边境,随后越过布格河向苏联边防部队投降,他带来了一个令人震撼的消息:德军将在次日凌晨发起进攻。基辅军区参谋长马上向莫斯科打电话,把这个重大消息报告给了苏军总参谋长朱可夫。闻讯后,朱可夫立即要求面见斯大林。
对此,斯大林仍不甘心的问:这个投诚者不会是德国人为了挑起冲突派了的吧?铁木辛哥斩钉截铁道:不是,我认为投诚者说的是实话。斯大林沉吟好一会儿,终于才决定签署“一号作战”命令。
其实,就在希特勒在边境陈兵百万蓄势待发之际,斯大林还尽一切办法讨好德国人。6月21日夜,也就是苏德战争爆发的前夜,一辆装有石油、粮食和矿产的列车轰隆隆穿过苏联边境驶向柏林,斯大林老老实实地履行苏德间的经济合约,把大量战略物资输送到德国。
应该说,斯大林是把他的赌注押到了最后一刻,但最终他还是赌输了。那么,斯大林下注的筹码从何而来?他又是为何会对局势产生了这么大的错觉呢?
外交博弈
年11月12日,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访问柏林。此次,德国方面的接待规格极高,众多党政要员亲自前往火车站迎接,而希特勒也准备了盛大的晚宴,准备好好招待这位苏联贵宾。
原来,就在莫洛托夫到访之前,希特勒正碰上他开战以来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丘吉尔领导下的英国死战不降。远不像“帝国元帅”戈林想得轻松,不列颠空战从一开始就进入了白热化,几个月激战下来,骄横的德国空军在英伦三岛上空也没有占到半点便宜。
正是这个原因,希特勒十分看重莫洛托夫的这次访问,他希望借此摸清斯大林对欧洲局势的判断,也想看一看苏联人履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诚意。
希特勒原本不喜欢和外国人一块儿吃饭,但还是在11月13日这天邀请莫洛托夫一同共进午餐,希望尽可能地“表达友善”。席间,希特勒用他那一贯激情澎湃的语调,向苏联朋友描绘着未来美好的蓝图: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现在都在南进,苏联也应该南进,挺进到中东和印度从英国人手里夺取利益。
对此,“外交天才”莫洛托夫却面无表情地泼了一盆冷水:“苏联首先需要保证的利益在巴尔干,元首的说法太一般化,一点都不具体,我所需要的是细节,细节!”在莫洛托夫访问期间,英国飞机经常飞抵柏林上空进行轰炸,后来,他和里宾特洛甫的会谈不得不躲到防空洞里进行。这一“具体细节”给莫洛托夫留下深刻印象,他由此做出判断:英德矛盾不可调和,德国必然会先攻下英国再转身对付苏联。
与莫洛托夫的会谈让希特勒失望透顶,苏联向中南欧扩张的野心昭然若揭,而让苏联加入轴心国的“四国同盟”更是行不通。后来,莫洛托夫在苏联大使馆举行宴会,希特勒也没有出席,事实上宣告苏德媾和的希望彻底破灭。
双重效果
后来苏德双方的档案表明,莫洛托夫的这次德国之行取得了双重效果:一方面,希特勒下定决心放下英国而全力攻打苏联,另一方面,听了莫洛托夫的汇报后,斯大林判定:在英国被打败之前,德国绝不会贸然进攻苏联。
然而,历史就是这样的富有戏剧性。莫洛托夫回国后没多久,年12月18日,希特勒下达了著名的“21号训令”,巴巴罗萨计划正式启动。
年3月20日,苏军总参谋部情报局局长向斯大林提交了一份情报:德军将在5-6月间“东进”。5月5日,他再次提交报告:在过去两个月间,沿苏联边界集结的德军数量从70个师增加到个师,坦克师的数量也从6个增加到12个,罗马尼亚和匈牙利也有约个师参与其中。
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写信给斯大林,提醒他德国将入侵苏联。然而,对这个一贯反苏善于挑拨离间的英国佬,斯大林更是信不过。
真假难辨
年5月21日,著名的红色间谍佐尔格从东京发回电报:苏德战争或于月底至次月间爆发。令人疑惑的是,这些“情报”提供者总是一开始说的言之凿凿,随后又推翻了自己的判断。也许是惧怕被扣上“造谣惑众”的帽子,他们都在最后建议斯大林“再等等,再想想,再看看”。
年5月25日,斯大林在红军军校作报告,他对着即将毕业的学员们侃侃而谈:德国之所以能在年打败法国,是因为它在一条战线作战。而德国之所以在一战中输了,是因为它不得不两线作战。现在的局势再清楚不过了,德国人绝不敢再尝试同时在两条战线作战了。而就在最高统帅说这番话的时候,数百万德国大军正秘密开赴苏联边境。
几十年后,有人问年老的莫洛托夫:斯大林当时为什么会在判断战争爆发的时间上出现这么大的失误?莫洛托夫思索片刻后说道:“怎么可能做出精确的判断呢?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任何人在斯大林的位子上都不可能比他做得更好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