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追求的是综合实力胜于对方,让对方一开始就绝望从而乖乖认输。但二战期间的捷克斯洛伐克,军事工业发达,国土面积km,是世界第七大工业国家,武器装备先进,“捷克枪”闻名于世,但最终却被德、波、匈瓜分而未战而亡,究竟原因为何?
空有精良的武器,因忽视重要问题,国家沦亡
捷克斯洛伐克由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民族组成,语言相近,信仰相同,但有不同的历史渊源,捷克长期以来被罗马帝国和奥地利帝国管辖,斯洛伐克人则长期受匈牙利人统治。
年一战结束后,奥匈多民族二元帝国分裂,斯洛伐克摆脱匈牙利的统治,走向独立。同年10月,在协约国的极力撮合下,两个新兴民族国家结成联盟,成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
捷克斯洛伐克成立独立共和国后,延续了奥匈帝国的尖端军事工业,拥有强大的军事武器和军事设备生产能力,且枪支弹药、坦克的质量均处于国际一流水平,是被国际公认的“武器大国”,这种称呼一直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硝烟散去后到到年东欧剧变之前。
尽管如此,由于国内思想不统一,被英法背叛,又遭遇周边领国德、波、匈联合进攻,最终丧失了抵抗侵略的能力。在慕尼黑会议之前,捷克还在国内号召大家参与卫国战争。
并在边界上集结了几十个师,以阻止联军的入侵,但最后军队战斗力并未充分发挥,被德、波、匈军队战败,领土被瓜分。捷克斯洛伐克彻底分裂并不是没有预兆。
在分裂前一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同年9月,《慕尼黑协定》生效,捷克被迫向德国割地,德国气焰嚣张,侵略势头正猛,从领土扩张的角度,侵占捷克势在必行。
因为捷克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捷克地区(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自古就是德意志人梦寐以求的移民聚居区。在神圣罗马帝国时期,波希米亚被描述为“富足”和“肥沃”的沃土。
不仅如此,在侵略战争结束前,捷克地区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已是欧洲最繁荣的工业地区之一,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鼎盛时期,捷克军火出口稳居世界前列,占世界的30%至40%。
在欧洲,捷克斯洛伐克有许多著名的兵工厂,包括巨大的斯柯达、布尔诺等工厂,生产各种类型的武器。捷克军的工厂不仅能生产步枪,手枪,机关枪等单兵武器,也能生产坦克,装甲车,飞机,大炮等大型装备。
而且,捷克的武器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也相当好。捷克造机枪名扬四海,深受各国士兵欢迎。虽然工业经济发达,但思想上还没有统一。
这一问题导致了德国军队进入苏台德时,大量当地德意志人涌入,成为德国军队的“带路党”。与此同时,当权者忽略了国家关系的建设,从而削弱了凝聚力。
在某种程度上,捷克斯洛伐克是一个被“拼凑”在一起的国家,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不断出现。在这些人中,捷克人和德意志人之间的隔阂尤为严重。
在捷克建国之初,捷、德两族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在此期间,捷克政府虽然也想采取措施来掩盖、淡化矛盾,但最终未能成功,原因是方法不当,根源过于复杂。
与此同时,捷克高层常常推行“大捷克主义”,歧视斯洛伐克族的地位,认为斯洛伐克族是捷克族的分支,许多斯洛伐克族对此极为不满。因此,在德国发动侵略的时候,斯洛伐克人毫不犹豫宣布“独立”。
捷克高层的歧视源于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民族之间巨大的贫富差距,削弱了两国人民的相互认同。捷克地区长期以来是发达的工业区,斯洛伐克地区则是落后的农业地区,导致分裂势力更加强大。
而且,为什么德国入侵时,其他国家会“乘火打劫”?因为一战结束伊始,捷克依靠协约国势力的支持,在领土争端中占尽先机,引起邻国的反感。
欧洲近代持续不断的战争,导致了一系列复杂的国土争议问题。在捷克斯洛伐克立国之后,与周边大多数邻国有领土冲突,捷克与波兰摩擦不断,并且他们解决问题简单粗暴,忽略了领土问题的复杂性,引起了周边邻国的强烈不满。
结语:捷克斯洛伐克的分裂看似偶然,实则暗存各种矛盾,条件成熟则会土崩瓦解。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武器强则国强”,实际上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只有思想意识达成统一,武器才会发挥强大作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