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捷克 >> 捷克价格 >> 正文 >> 正文

从玛丽亚特蕾莎的改革,看捷克地区的经济困

来源:捷克 时间:2022/10/16
北京皮肤病治疗医院 http://pf.39.net/zqbdf/140106/4322673.html

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标志着三十年战争正式结束。战争对捷克地区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社会经济结构被破坏,地区性的冲突不断爆发,饥荒甚至是疾病在市民中蔓延,其结果就是人口持续下降。数据统计表明,在经历了年11月的白山战役之后持续不断的战事和冲突,“波西米亚的人口至少下降四分之一”。对于城市居民来说,由于战争对经济活动的冲击造成的经济混乱的局面,使得人们不得不面临严峻的经济困境和贫困。

一、玛丽亚特蕾莎的改革

玛丽亚特蕾莎作为哈布斯堡王朝的第一位女性统治者,她能够掌权得益于她的父亲查理六世在年颁布的国事诏书。由于查理六世的儿子相继夭折,只有两个女儿活到了成年,为了保证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延续性,查理六世需要确保女儿继承王位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于是在年颁布的国事诏书中,查理六世宣布“他的国土是不可分割的,并且留给哈布斯堡王朝内的女性继承人”。

奥地利、波西米亚、摩拉维亚、西里西亚和匈牙利都接受了这一诏书中的内容,这便保证了玛丽亚特蕾莎在她父亲于年去世后,顺利成为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者。玛丽亚特蕾莎的统治使得哈布斯堡王朝以及受其统治的波西米亚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因为玛丽亚特蕾莎所推行的“开明专制主义”的变革,既包含有封建专制统治的成分,又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在这种混合的变革的推行下“哈布斯堡王朝迈向了近代时期,而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也进入了民族主义年代”。

对于玛丽亚特蕾莎来说,她并不是在继位之初便决定采取改革措施的。作为一位在宫廷中长大的贵族,自幼接受传统教育,是罗马天主教虔诚的信徒,因此她对启蒙思想并不认同。可是在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之后,玛丽亚特蕾莎意识到在军事方面自己统治的哈布斯堡王朝所处的劣势地位。为此她必须首先促进帝国境内经济的快速增长,从而增强帝国的军事实力。迫于现实压力,玛丽亚特蕾莎决定“在奥地利和捷克领土上开始一次重组和集权的进程,以此现代化和强化哈布斯堡王朝的行政管理和军事机构”。

玛丽亚特蕾莎力求建立一个经济发达,统治良好、社会稳定的社会,同时这个社会也必须是高度集权化的,波西米亚、摩拉维亚等地区稳定地依附在哈布斯堡王朝的疆域之内,同时帝国的权力集中于统治者一人。这是玛丽亚特蕾莎要实现的最重要最核心的统治目标。玛丽亚特蕾莎继而采取的改革措施包括废除劳役,发展地方公共教育等,这些都对捷克地区的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思想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世纪欧洲大陆经济根本上依赖于农业生产力及农业创造出的财富。”而各个地区贵族和大地主手中的地区农业在当时却生产力低下。这是因为地主可以自由劳役农民,所以常常出现的情况是,一周之内只有个别几天农民是在进行耕作,而大部分时间却是在为大地主服役。农民无暇耕种,土地荒废,农业产值低下,造成了当时“农无躬耕之暇,田无照拂之人”的局面。玛丽亚特蕾莎废除劳役的最初目的并不是出于关心农民的生存状态,而是为了促进帝国的经济增长。摆脱了劳役制约的农民可以投入更多时间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但是这一出于经济需要而非道德使然的改革措施带来了很多积极的社会影响,例如,促进人口流动,城市人口增加等。

但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影响则是,随着劳役的废除,帝国统治者开始开展普遍通用的公众教育。玛丽亚特蕾莎“希望可以通过给予农民必不可少的道德与经济教育,使他们成为富有生产力和遵章守序的社会一分子”。因此必须发展地方教育,并建立地方上的教育机构。正如约翰诺克斯在年的《建校法案》中提倡的教育理念——在每个教区建立一所学校,玛丽亚特蕾莎也在帝国境内的每一个教区都资助并聘请一名学校教师。

对农民进行教育至少可以实现两方面的需要:其一,使农民掌握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农业知识,提高生产能力;其二,提高农民的道德修养,让他们在获得自由的身份之后可以遵从帝国统治的需求,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而不至于因为素质低劣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受到“开明专制主义”精神的指导,玛丽亚特蕾莎鼓励使用教会的财产推行公众教育,这是第一次在包括波西米亚地区和摩拉维亚地区在内的整个帝国疆域内推行公众教育。玛丽亚特蕾莎推行普遍适用的民族教育,包括初级教育和中级教育。得益于教育方面的改革,“德意志奥地利和捷克由此得以迅速跻身于欧洲教育发展的前列,几乎与信仰新教的德国北部地区、瑞士、荷兰、斯堪的纳维亚不相上下,并遥遥领先于法国、不列颠、南欧和俄国。

该教育体系为18世纪晚期至20世纪早期涌现的大批杰出知识分子以及哈布斯堡帝国的文艺复兴打下了基础”。许多捷克民族复兴时期的领导人物正是得益于此时开始推广的公共教育,学习并接受到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玛丽亚特蕾莎的教育改革为捷克民族复兴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约瑟夫二世的改革

对捷克社会产生更大影响的是玛丽亚特蕾莎的儿子约瑟夫二世的改革。约瑟夫二世于年—年和他的母亲一起联合执政,1年—年独立执政。和他母亲谨慎的变革不同,约瑟夫二世是一位活跃又激进的改革者。在玛丽亚特蕾莎1年去世之后,约瑟夫二世进行社会改革就不再受到任何约束和禁锢,由于他年轻时曾在欧洲其他国家游历,并且和当时许多主要的启蒙运动人物见过面,大量阅读过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书籍,因此他充分以启蒙思想为指导来进行社会改革。

另外“约瑟夫二世最激进的改革体现在年的农奴特许证中,他废除了个人农奴并准予农民婚姻、旅行、追求教育、参与贸易或者在不需要地主允许的情况下重新定居的自由。农民还获得了对地主提出投诉和诉讼的权利”。尽管该特许证并未废除劳役范围内对地主和国家的劳动或财务责任,但是旅行、婚姻和受教育的自由使得在波西米亚地区,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继而城市人口激增。在城市中,他们为自己的子女寻求更好的受教育机会,让子女们接受自由思想的教育,培养各方面的技能从而得以未来留在城市谋生发展。这些受教育的人口,都是之后捷克民族复兴运动中的主力军。

约瑟夫二世的改革措施的目的虽然仍旧是以国家发展和增强社会经济能力为主的,但是在他的改革思想中已经更多地体现了自由的成分,不论是宗教方面的宽容政策还是农奴制的废除,都表现出了约瑟夫二世为了国家利益,在最程度上给予每个个人自由的努力。“约瑟夫二世曾反复尝试,将自由人追求有所作为的生活的能力与随之对国家和社会产生的益处结合起来。”约瑟夫二世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认为自由的身份和思想带来的不是一群无组织的“群众”,而是可以更好地追求个人有所作为,从而服务国家利益的“国民”。

在约瑟夫二世时期,改革的另外一项特征就是大力推广德语和日耳曼文化。这一时期的捷克社会正处在日耳曼化时期。约瑟夫二世规定德语是多民族的哈布斯堡王朝行政和高等教育的官方正式语言。因此在捷克社会,德语也成为城市人口普遍使用的语言,人们偏爱德语戏剧,德语书籍,不再使用捷克语。“年,布拉格大学正式用德语替代拉丁语作为教学的语言。”

德语在文化上处于绝对的高级地位。因此在捷克民族复兴运动时期,捷克语的发展状况之所以处于极其糟糕的局面,发展水平和层次非常低下,正是因为在约瑟夫二世改革时期,统治阶级迫使捷克社会使用德语和拉丁语。可以说,在这一时期人们已经不再使用捷克语,捷克语在社会层面上已经被毁坏或是消失了。同时由于白山战役的失败,大量非天主教移民涌入捷克。此时的科学、文化和教育都完全掌握在了耶稣会成员的手中,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他们大量焚毁了捷克语的书籍。

那些能够体现捷克语发展水平和层次的书籍,也都在这个时期被烧毁或是遗失了。虽然“约瑟夫二世的行为实际上与民族国家意识无关,他甚至都未曾想要通过推行单一的政府公务语言来造就更大范围的社会统一。他考虑的只有效率问题”,因为他觉得,“陈旧的拉丁语无法跟上18世纪科学技术与制度上的创新,因此它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国家的沟通需要”。

由于德语18世纪的时候在哈布斯堡王朝已经成为一种科学和文学语言,所以约瑟夫二世才选择使用德语在帝国境内全面推广。但是他这种与国家民族意识无关的政策却引起了很多捷克民族主义者的不满,他们认为正是因为约瑟夫二世将整个帝国日耳曼化的政策剥夺了捷克自己民族丰富的语言文化遗产。故此18世纪开始的捷克民族复兴运动中爱国者们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捷克语的复苏、现代化和推广。

总结

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玛丽亚特蕾莎和约瑟夫二世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捷克民族复兴运动开始的导火索。因为正是由于这一时期语言文化上受到的压迫,促使捷克民族不断寻求摆脱压迫获得自由的可能,以及复兴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化的机会。也正是由于这一时期玛丽亚特蕾莎和约瑟夫二世“开明专制主义”的改革尝试,给捷克社会带来了启蒙思想的火种,农奴制的废除,社会流动性的不断加强,给捷克民族主义者提供了实现自己想法和主张的机会。在民族复兴的社会可能性和民族复兴的民族心理诉求的共同作用下,兴起了捷克民族复兴运动,从而深刻又长久地影响了捷克社会的发展进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