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捷克 >> 捷克车标 >> 正文 >> 正文

剧情需要,毁了多少国产电影小影生活

来源:捷克 时间:2023/12/4

在疫情期后的第一个情人节,李鸿其、李一桐主演的《我在时间尽头等你》担当了主力输出,成功在《八佰》势如破竹的攻势下杀出一条血路,成为了那一天的单日票房冠军。

然而事实证明,《时间尽头》的票房“狙击梦”,终究只是昙花一现。

在情人节过后的第二天,这匹黑马的单日票房迅速回落,把日票房冠军的宝座再次让给了《八佰》。

失去了情人节当天、首映这两大因素所带来的高排片占比、上座率的优势,《时间尽头》面临的不仅是票房的打击,同时还有观众们走出影院后的回头一口“毒奶”。

面世一周之后,电影在豆瓣上的评分迅速下降,最终堪堪停在很尴尬的5.1分,无论是在爱情片还是在奇幻片的类型划分中都没能排上名。

不得不说,尽管导演姚婷婷已经尽量把男女主角之间的情感拍摄得细腻唯美,努力地把男主和父亲之间的和解拍摄得无声胜有声,依然掩盖不住这个故事本身所具有的缺陷。

剧情拉垮,脱离现实,配角全员工具人……

电影的瑕疵很明显,观众们的吐槽也基本一针见血。票房与评分难以匹配的局面,既反映了观众们不断提高的阅片水准,同时也凸显了国产电影一直以来所固有的通病:影片口碑的崩塌,来源于“剧情需要”借口下的脱离现实。

国产电影的痼疾

“国产”二字,不稀奇,“电影”更是常见,但一旦将两者结合作为“国产电影”被提起,则基本可以预料到提起者的语气基调:多是带着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无力感。

曾经,人们提起国产电影时的语气,还是自豪与自信满满的。

60年代,一部根据经典名著改编的《大闹天空》历时四年才终于横空出世,荣获年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短片特别奖等国内外大奖,直到现在仍然是国产动画的骄傲;

70年代,取材于民间传说的剧情片《刘三姐》,用质朴的叙事和动听的歌声,成为桂林山水的一张底蕴深厚的名片;

80年代,李连杰的成名作《少林寺》荣获第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动作设计提名,也在国内外掀起一股学习中国武术的风潮;

90年代,改编于文学作品的《本命年》,将镜头对准青年李慧泉,反映出在时代的飞速发展中个体所承担的不同压力和失落感,让看过电影后的观众们都有自己的思考。

通观上述四个时代,尽管囿于拍摄器材与技术的不够先进,但影视作品依然凭借扎实的叙事和质朴的情感成为国人心中永恒的经典,至今还回味不已。然而也同样是从90年代开始,随着电影业的迅猛发展,一方面是资本的大量涌入和市场的需求扩大,一方面是没能及时跟上来的编剧水平和制作水准,国产电影开始暴露了量多质劣的弊端。

之前有过一个惊人的报道。在年3月,上海影市竟然同时有27部新片上映,然而与影片扎堆形成强烈对比的,却是大多数国产影片都是“一日游”乃至“一场游”,原因是什么?

强行说服观众认同编剧的逻辑,配角全员只为推动主角情感变化服务,当观众感到智商受到了侮辱时,自然不会再为这类影片买账。

而瞄准了巨大市场和利益的片方却越挫越勇,巧用流量引流、资本坐镇,依然试图在巨大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为了说服广大观众继续跨进影院,他们开始逻辑自洽地为自己的电影找出了种种理由,其中诞生的万金油就被美其名曰:剧情需要。

反派死于话多,是为了“剧情需要”;临死前的那句真相永远说不出来,是为了“剧情需要”;主角一言不合就要被灭全家,是为了“剧情需要”……

不只是电影,国产电视剧中“剧情需要”幌子下的迷惑行为同样不少:

《漂亮书生》里混进书院的书生眼影和口红一个没拉,就这四周一众直男都发现不了;《幸福触手可及》里所有的人都在催女主跟男主谈恋爱,仿佛他们存在意义就是为了成全这一对有情人;《三十而已》林有有为了破坏顾佳的婚姻婊到人神共愤,可内心的行为驱动力完全没有呈现……

追根究底,“剧情需要”的背后,反映的是编剧能力的缺失和片方只顾市场罔顾故事本身的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时间尽头:为虐而虐,强行合理

说回《我在时间尽头等你》。

对影片的抨击大部分都集中在剧本上。概括来说,电影讲了一个“用时间之表改写心爱之人的命运”的故事。在看到青梅竹马长大的邱倩车祸身亡后,林格在不经意间用小时候捡到的手表改变了现实,让时间回到了邱倩车祸前,然而作为代价,他被这个世界遗忘了,同时还付出了寿命。

真爱,怎么会被时空阻碍呢。情人节嘛,自然要突出小情侣间情深不渝的主题。

在编剧的安排下,邱倩虽然忘了林格,但在林格的不断出现中最终又牵起了对方的手,谁知道一场又一场的事故袭来,林格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改变时间来救回邱倩,两人再次面临着遗忘与退后的局面。

不愧是执导过《匆匆那年》《谁的青春不迷茫》等青春影片的导演,姚婷婷十分擅长通过人物内心的细腻呈现来增强影片的故事张力,同时追求一种唯美的镜头表达,在影片中,邱倩有好几处光影中的特写,搭配上饰演者李一桐少女感满满的脸,确实满足了观众的审美体验。

但,也仅止于此了。用手表改写命运的桥段,如果说用来作为增加故事冲突与张力的设计的话,也不是不可行。此前《重返20岁》已经有了一个不错的尝试,重回过去的情节,不仅能够宕开一笔跳出原有的叙事,还能催生让观众意想不到的戏剧性与冲突,如果剧本的底子好,是能够做出优秀影片的。

可惜的是,相比于重启一次,《我在时间尽头等你》显然有些贪心了。

为了追求剧情上的“曲折起伏”,编剧足足安排女主死了3次,在有限的时长里就给男女主安排了四段不同年龄阶段的感情戏,男女主外貌的区分不明显不说,相应的情感变化也没能呈现到位。

一次又一次的生离死别、遗忘与记起时的笑中带泪、背景音乐响起,似乎都在提示你:该哭了,演到伤心的部分了!

除了煽情的提示太过明显,反而让人生厌之外,所有的情节和配角都是为了突出男女主之间的至死不渝这一点也遭人诟病。“死得随随便便,哭得过于频繁”,一切都是为了推动男女主一次又一次相爱的剧情需要而自动铺设好,林格回到过去后如何生活一概不提,依然有钱有闲去为邱倩保驾护航;童年的玩伴仅凭一本日记就深信不疑;邱倩连死三次还能凭借一本日记爱上林格,最后还能在林格临死时找到手表重回过去……

为了打动观众而强行“虐”,为了编剧自己脑海里的感动而强行合理化剧情,反而会适得其反。走出影院、脱离了伤感氛围的观众回头梳理,顿时就会发现这种叙事上的“狡猾与笨拙”。而这种发现后的不屑反馈到电影本身,则是电影口碑的不断下滑。

影片在情感处理上的最大一个亮点,应该就是林格最后一次扭转时空,以陌生人的身份跟范伟扮演的林父那场和解的戏份了吧。短短的篇幅,将林格为了爱情奋不顾身抛弃父亲的愧疚呈现得很动人,但可惜,瑜太少,瑕疵太多,《我在时间尽头等你》注定了只是一部为情侣们而设的爆米花电影,看过笑过哭过,什么也没能剩下。

让剧本戴着镣铐跳舞

国产剧越来越井喷式出现的同时,叙事薄弱、脱离现实的短板也显而易见。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在资本的裹挟下,影片的制作越来越倾向于速成,往往一部影片从立项到上映只有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在这种有限的条件下,谁还有耐心去认真打磨一部剧本呢?

影片质量越来越让人堪忧的现状的出现,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剧本问题不是唯一的一个,但也是最根本的一个。

我国著名文学批评家葛红兵老师在其《成为作家:编剧创作五讲》指出,“天马行空、随心所欲的创作,不接受叙事规约的作品,不愿意自戴镣铐的作品,常常没有可读性,无法在技术上成为好作品”。

如果剧本创作不能自觉地戴着镣铐进行,就会逐渐漂浮于想当然的高空,脱离现实,最终也脱离于观众的内心。失去了自制力与自觉性,在市场与资本的夹缝中逐渐迷失的创作,或许能够赢得一时的利益,但时间一长,终将被不断提升着鉴赏力的观众所摒弃。

如何在资本化追逐与打动观众中取得一个有效的平衡,则又给电影从业人员尤其是剧本创作者们提出了新的挑战。未来的国产电影会越来越好吗?我们拭目以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68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