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上听广播,我和海粟除了90.9,就是.8。前者播央广新闻,后者放很多好歌。
确实是好歌!陈明的《快乐老家》,齐秦的《往事随风》,王琪的《可可托海的牧羊人》百听不厌,更别说还能听到蔡琴和周惠的歌了……可渐渐的,这频道放的歌少了,主持人多了。
多主持人也没什么,都像早七点的丽子爽快也不错,只可惜有俩主持人自我感觉忒好愣把没营养的对话当成有品位的幽默,直教人尬笑且默念:打住吧亲!咱听歌吧!
当然,瑕不掩瑜,.8还是挺好的,它除了有好歌,还有一个小节目叫“蝈蝈说茶”。这节目小到什么程度呢?这么说吧,每次播出大概只有一分钟,只有一分钟,却说尽茶理人生。“浓缩的是精华”,说得一点不错!那两个耍嘴的没得比。
最近,我听.8又多了个小版块——普及看演出的礼仪,短短一两分钟,让内行人和演出者现身说法,我感觉这太有必要了!
想我第一次看音乐现场,是近二十年前的事了。遗憾的是,虽是第一次,感觉却很糟。以至于那天演奏了什么,谁来演奏的,统统没印象,只记得那天的会场像联欢会,像茶话会,像游乐会,就不像我从电视里看到的安静的演出会。一开始其实还好,人们穿着体面相继而入,旁有武警身着崭新军大衣,让我也顿觉自己今天“身份不凡”。而进得演出大厅,我又知一直生活的这个小城竟还有这等灿烂辉煌的地方。它辉煌得让我自惭形秽!灿烂得令我规规矩矩,对演出充满了无限期待。
演出开始了,台上台下,响起声音了。旁边那些衣着光鲜的老人大概压根儿就没打算听什么音乐会,他们来到这,只是换个拉呱哄孩子的主场而已。那大户人家旁若无人的劲,整个演出大厅也压不住!
可我难得啊!真想大喊一声“给我闭嘴”,但哪敢!哪有资格喊!这仿佛是场“内部专供会”,有有出息的儿女,她们才来得名正言顺,我只是侥幸得到了两张本不属于自己、自己想买也买不到的演出票而已。
这样经历再没经历过!可想看一场正规的演出却从此埋下了种子,后来,我们就“发愤图强”,花自己的钱,买自己的票,开自己的车,流自己的汗,我们跑到省大剧院来看演出了。
于是几年下来,捷克童声合唱团,久石让宫崎骏音乐会,亚历桑德罗和他的《最后的莫西干人》,台湾优人神鼓和《时间之外》,爱尔兰大河之舞之《舞起波澜》,美国音乐剧《绿野仙踪》……算算也不少,几乎一年一次,当然钱花得也不少,还挺累,你想每次下午五点多赶去,结束后再驱车将近十二点回到家,那时港沟隧道群还没通车呢……
但是,钱没有白花的,路没有白走的,我人虽然还是那个人,可记忆多了不是?
我还记得那些捷克小男孩托着蜡烛唱着圣歌慢慢从廊道走向舞台中央时,我起了一胳膊鸡皮疙瘩;
我还记得那些扎髻擂鼓的舞者队形变换有如流水;
我还记得孤独的亚利桑德罗跪在舞台,一束灯光一开嗓,就让满场充满了沧桑和悲怆……
我记得会场里的工作人员是用激光笔提醒手机拍照的人;
我记得有个来晚的人一直坐在最后,等中场休息时才去到自己的座位;
我记得替胆怯的海粟去签名时,那个外国演员跟同样胆怯的我说了半天我一句不懂,最后他无奈地指着书上一角,连说“tree、tree、tree”,而我只能回复他一个又一个傻笑。真得,那晚我羞得痛彻心扉,羞得立下毒誓非英语不学,羞得回到家就睡了第二天忘了还有什么要学……
做这些事,你说痴迷,真没到那程度;说有什么好处,其实也没感觉出多少。那为什么去做?为了孩子?也不尽然,就是感觉一家人在一起做一件事,挺好,如果非要说个理由,南方周末有句话说:即便身处阴沟,也不要忘了仰望星空。这算是最“高雅”的解释了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