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捷克 >> 捷克车标 >> 正文 >> 正文

美苏双方对德国统一存在分歧,好在从全球战

来源:捷克 时间:2023/3/25
北京中科白瘕风 https://yyk.99.com.cn/fengtai/68389/

引言

美国总统布什制定并竭力推行“九点计划”也有其目的性,一是想通过适当让步来帮助戈尔巴乔夫保住其地位,引导苏联和东欧继续朝有利于美国和整个西方的方向演变;二是想通过帮助联邦德国排除统一的外部障碍,推动两德尽快统一,以利于建立德美友谊;三是想在欧洲新格局交替时尽可能保持北约的“完整性”,以利于美国通过北约继续驾驭欧洲。

由于双方都有其目的和考虑,尽管在德国统一后联盟归属问题上存在分歧,但是有可能取得妥协。美国从其全球战略和对苏、对欧政策出发,不愿意使德国归属北约问题久拖不决。苏联从经济、政治上的需要出发,也不可能长期僵持。据民德《新德意志报》6月27日报道,苏联外长在出席第二次“2+4”外长会谈后说,他提出的德国归属北约,需要“五年过渡期问题”,并不是苏联的最后定论,苏联“准备作出妥协并考虑其他选择”。

联邦德国把尽快实现统一作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它一方面尽力促成与民德达成“内部”统一,另一方面力排外部障碍,为此它针对苏联的疑虑和需要,全面开展对苏工作。科尔于6月21日强调指出,西方的“首要任务是改造联盟本身”,敦促北约“重新确定未来的作用、战略和军事结构”。同时,联邦德国宣布由德意志银行和德累斯顿银行牵头向苏联提供50亿马克的巨额优惠贷款,由政府担保。

科尔还致函欧共体12国和美、加、日等国首脑,呼吁西方国家共同从经济上帮助戈尔巴乔夫。为满足苏联在经济上的需要和考虑到苏联的安全利益,欧共体和北约先后于6月26日、7月5日举行了首脑会议。在德、法的推动下,欧洲共同体同意向苏联提供亿美元的贷款。北约也在某些问题上满足了苏联的要求,例如改变北约的职能,确保欧洲现有边界等。

7月15日和16日,联邦德国总理科尔、外长根舍和财政部长魏格尔一行访问苏联。举行两国首脑的会晤。15日科尔同戈尔巴乔夫在莫斯科进行一轮会谈后,即一同乘专机去戈尔巴乔夫的家乡北高加索列茨诺沃茨克城,在疗养胜地阿尔黑兹村下榻。次日清晨,戈尔巴乔夫一见科尔便微笑着说:“这么高的山区,空气清新,极目远眺,许多事情或许看得更清楚些。”科尔似乎不明其意,又经过几小时的紧张会谈,双方就德国统一后的军事政治地位、德国武装力量的最高限额、以及不把北约的军事结构扩展到民主德国等一系列问题达成共识,从而为德国统一取得突破性进展创造了条件。

当天下午,在科尔和戈尔巴乔夫联合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科尔介绍了他同戈尔巴乔夫达成的八点协议:一、德国统一后的领土范围包括联邦德国、民主德国和柏林;二、一旦统一实现,四大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对德国承担的责任和权利就此停止。统一后的德国立即取得完全的、不加限制的主权;

三、统一的德国在履行其完全主权时可以自主决定它将属于哪个联盟;四、苏联驻民主德国的军队将在统一后3至4年撤出德国;五、苏联军队撤出之前,北约机构不向现今民主德国领土上扩展。但联邦国防军的本土防御部队可在统一实现后进驻民主德国和柏林;六、苏军留驻民德期间,美、英、法三国军队继续留在西柏林;七、德国统一后的3至4年内将其军队裁减到37万人;裁军将在维也纳谈判签定第一个条约时开始进行;八、统一后的德国将放弃生产和拥有核武器和生产生物、化学武器。科尔和戈尔巴乔夫达成的八点协议公布后,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普遍认为这是戈尔巴乔夫给科尔的一份“厚礼”。

美国《波士顿环球报》声称,这是东西方缓和的高潮,从此打响了落下冷战帷幕的铃声。科尔一戈尔巴乔夫协议表明,在通向德国统一的道路上已不存在大的外部障碍。苏联同意由德国自主决定联盟归属问题,实际上同意了统一后的德国留在北约组织中。

从第二次“2+4”外长会谈到德、苏达成协议,时隔不到一个月,苏联的态度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从国际舆论界的分析和评论看,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在统一后德国归属问题上,西方态度基本一致,对苏联形成压力。民德3月大选后,德·梅齐埃政府也转而支持统一后的德国留在北约组织内,这样就形成5对1的局面,苏联在外交上已没有多少回旋余地。

第二,北约改变战略,减少了苏联对北约的担忧。北约在7月6日结束的伦敦首脑会议上已决定修改“灵活反应”和“前沿防御”战略,从欧洲撤走长矛导弹和核大炮,并建议同华约发表某种形式的互不侵犯宣言。据认为这是促使苏联改变态度的重要原因。同时协议规定统一后的德国军队减到37万人,并承诺放弃生产和拥有核武器、生物和化学武器,这使苏联感到德国即使加入北约,也不会对它构成重大威胁。

第三,联邦德国已宣布向苏联提供由政府担保的50亿马克贷款,今年还将支付12.5亿马克作为苏联驻民德军事费用,以后还要帮助支付苏联撤军费用,科尔还答应与苏联商签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条约,使苏联感到与德国发展关系实惠不少。奥得一尼斯河边界德国统一提上议事日程后,德国将在怎样的边界内统一?会不会威胁邻国的安全,破坏战后欧洲的疆界,尤其是德波边界,则是德国统一进程中所需解决的另一个难题。

德波边界问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遗留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之一。打开战前和战后的欧洲地图就会看到,战后波兰的版图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一是领土面积缩小,其二是整个版图西移。二战前,波兰领土面积为38.8万平方公里,二战后直到现在,则为31.25万平方公里。战前波兰东部领土约17.7万平方公里划归苏联;战前德国东部领土即奥得一尼斯河以东和东普鲁士部分地区约10.2万平方公里划归波兰。奥得一尼斯河遂成为德波之间的边界线。划归波兰的原德国土地约占波兰现今领土的1/3和波兰海岸线的4/5以上。

波兰版图的变迁是二战期间及战后美英苏三大国历次国际会议安排决定的。据波兰历史学家记述,最早提出波兰版图西移这一主张的是斯大林。年12月,流亡伦敦的波兰政府总理西科尔斯基访问苏联时,斯大林向他表示,战后“东普鲁士应该属于波兰,波兰的西部边界必须以奥得河为基础”。此后,波兰的领土和边界问题便成为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外交谈判的议题之一。

年11月28日,在德黑兰会议上美英苏三巨头谈论德国问题及波兰西部边界问题。在这一天的晚餐会上,斯大林表示,苏联要帮助波兰人取得以奥得河为界线的疆土。丘吉尔接着说道:“如果三国政府的代表能在德黑兰会议上就波兰的边界问题达成某种一致同意的谅解,随后又能为在伦敦活动的波兰政府所采纳,这将是非常有价值的,对我来说,我愿意看到波兰向西移动,正如士兵上操时做“向左靠拢的动作那样。”

他一边说一边拿出三根火柴,“我想以三根火柴为例,第一根代表德国,第二根代表波兰,第三根代表苏联。这三根火柴都应该向西拨动,以解决盟国面临的一项主要任务一-确保苏联西部边界的安全”.因此,德黑兰会议取得的共识是,战后波兰的领土和疆界“原则上大体位于所谓的寇松线和奥得河之间”。

由此可见,在德黑兰会议上,苏联已提出要把波兰东部约占波兰面积1/2的17.7万平方公里划归苏联,再把西部边界向西推进至德国的奥得河,美英从削弱德国出发,表示同意。年2月,苏联、美国和英国领导人在雅尔塔会议上继续讨论波德之间奥得一尼斯河边界问题。苏联又提出把波兰西部边界再往西推至奥得河的支流西尼斯河。到同年7-8月举行的波茨坦会议上通过的议定书规定,德国东普鲁士北部和柯尼斯堡(即现在的加里宁格勒)并入苏联,南部并人波兰。

在波兰西部边界最后划定之前,原德国的东部领土,即自施维纳明德稍西的波罗的海起,沿奥德河至西尼斯河会合处,再沿西尼斯河到捷克斯洛伐克边界,包括按柏林会议决定不归苏联管辖的部分东普鲁士和以前的但泽自由市,均由波兰政府管辖。至于波兰西部边界的最后划定,应待(今后召开的)和会,去解决。也就是说,波的东界得到了确定,而西界则暂时搁置。由于和会迟迟未能召开,所以成了一个历史悬案。

结语

从上面的一段历史叙述中可以看出,苏联在战后把近一半的波兰领土划为己有,又把东普鲁士约10.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补给波兰。因此,波兰始终把德波边界视为一种隐患。它担心德国提出领土要求,使其失去西部大块领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