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谭希林同志是湖南长沙人,在年便早早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后在年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同年进入当时的军事最高学府黄埔军校。
出身科班的他,在作战方面有极高的敏锐性与军事素养,并且非常有爱国情操,很早就参与到了革命斗争中。在北伐战争初露锋芒,在国民革命军叶挺的独立团中担任排长,也在秋收起义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谭希林中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谭希林同志在工农革军第一师特务连担任连长、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三十一团副营长、代营长、红十二军参谋长兼三十四师师长、军委警卫团团长等职务,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谭希林同志又先后担任新四军第四支队参谋长、江北游击纵队司令员、新四军第二师六旅旅长兼政治委员、皖北军区司令员、新四军第七师代师长等职务。
解放战争时期,谭希林同志任山东野战军第七师师长、第四纵队司令员、豫皖苏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三十二军军长、山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谭希林同志去往捷克斯洛伐克人民民主共和国任驻外大使、军委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年,征战半生的谭希林同志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01从武官到文官,将军变身外交官
在奉命前往捷克斯洛伐克担任外交官的前夕,周恩来对谭希林说:“外交官也是不穿军装的解放军呢。”
去往海外做大使,对于谭希林同志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的前半生都与军队结缘,大部分时间都在部队中度过,多年的行伍生活让他习惯了风餐露宿,在战场上摸爬滚打。但是让他远渡重洋,去往不熟悉的异国他乡坐办公室,他还真的一时间难以接受,就好像让一个征战多年的武将作文官一样。
虽然都是任职,工作性质却完全不同,谭希林同志毫无头绪,他主动向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将军说:“我打了半辈子的打仗,对枪炮还有些熟悉,让我去做文质彬彬的外交官,有些无法胜任,还是希望继续在部队中效力。”
许世友将军听了之后,呵呵地笑了起来,对他说:“你这个谭司令,好歹是科班出身,黄埔军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文书工作还不是得心应手,再说,无论你懂不懂外交,社交的事情还是在行的。”
▲谭希林早年听了许世友将军的开导,谭希林一颗悬着的心也逐渐安稳了下来,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在组织的安排之下,谭希林积极地为出国做大使做准备。他开始着手整理在军区的资料,把手头的工作尽快地完成,向军区做了工作汇报与总结,同时,他也在家中收拾行囊,为迎接新岗位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当谭希林收拾好行囊,带着爱人一起从山东青岛来到北京,当时担任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的周恩来同志,在外交部的办公楼里接待了他。周恩来见到谭希林同志,高兴地说:“希林同志,你正是精力旺盛的时候,可以大干一番全新的事业了。”
谭希林此时对于外交工作心来还是没底,便回答道:“总理,我还是喜欢带兵打仗。对外交工作我是一窍不通啊!”
周恩来总理笑呵呵地给谭希林同志讲解了新中国外交的特点——首要任务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按照毛泽东在建国前夕就提出的“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来建设新中国的外交队伍……
周恩来总理事无巨细地把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讲给了谭希林同志,让谭希林对外交工作有了清晰地了解。按照新中国的外交特点,谭希林同志便可以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相对灵活地进行外交工作,也不必担心违背了原则。
▲谭希林早年周恩来同志在讲解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的具体含义之后,还十分幽默地对谭希林说:“你作为新中国首批驻外使节,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将被称为‘将军大使’!”
谭希林笑着说:“总理过奖了,过奖了。”
谭希林将军与其他将出使的将军们一同来到外交部报到,在周恩来总理的安排之下,将军们带着家眷,住进了新华饭店,这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高档饭店。
谭希林和夫人吴文彬来到房间一看,不禁大吃一惊,这是他们生活了半辈子都不曾见过的景象——里面的卫生设备很先进,比起战争岁月行军打仗临时挖的土坑,不知道高级了多少倍,弹簧床、地毯、梳妆台、写字台、椅子等等,全是欧式风格,过去见都没见过。
这样的居住环境让将军们倍感新奇,但同样极为不适应,谭希林将军躺在弹簧床的中间,整个人都陷了下去,好像躺在一团棉花上一样,偏偏这棉花又富有弹性,连翻个身都需要费力气,稍微挪动一下身体还会上下的颤动。
谭希林将军怀揣着好奇睡觉,结果也是可想而知,一夜都没睡着。行军打仗这么多年,能有个床板子睡都算不错的了,哪敢奢望睡上这样松软而富于弹性的大床。在战场之上,谭希林风里来雨里去,指挥着千军万马,平日里歇脚的位置都是临时找到的。
在艰苦而又危机四伏的战场上,谭希林睡的都是老乡家的门板子,有时候就睡在破败的庙宇里,硬硬的泥土地甚至是石头地,那都是他们的床,而此刻躺在宽敞舒适的大床上,谭希林是真的睡不着。
▲《外交风云》剧照外交官家属接受训练他还不是个例,这些即将成为驻外大使的将军们普遍失眠了,第二天谭希林在散步的时候遇到姬鹏飞,便问他:“昨晚睡得可好啊?”姬鹏飞说道:“基本上是看了一晚上的天花板”两人心知肚明,相视而笑。谭希林说:“我们真的是落伍啦,土包子一个。”姬鹏飞也自嘲道:“我们可不就是土包子嘛。”
谭希林与其他将军虽然很不适应这样的居住环境,但是却必须克服这种不适感,不能到了国外,还带着门板子吧。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从小处着手,把这些小事做好了,才能在外交这项大工作上留有余力,至少可以充分的休息,用更好的精神状态迎接繁忙的工作。
在熟悉住店环境的同时,谭希林将军还要学会吃西餐,把这些平日里接触不到的生活方式融入生活,才能在外交工作上有胜任的可能。说起吃西餐来,谭希林将军十分幽默地形容:“吃顿西餐,比上阵杀敌,炸个碉堡还要累。”
谭希林将军为做好新中国的第一批外交大使,做了十分充足的功课,为了了解捷克斯洛伐克人民民主共和国,他跑遍了北京城大大小小的图书馆与书店,把有关捷克斯洛伐克的书籍全部搬到了自己的住所内,开始了夜以继日的翻读。
在他孜孜不倦的努力下,对捷克斯洛伐克有了比较直观的了解,无论是风土人情还是地形地貌,乃至于生活习惯,日常礼节,他都有了掌握,连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如数家珍。
02因弹簧床失眠,自嘲“落伍”
为了使将军们适应“大使”这一新的角色,外交部特意为他们举办了培训班。参加学习的除11位大使和他们的夫人外,还有部分参赞、武官,共40余人。培训班开学时,周恩来亲临讲话,他说:“外交工作是一件光荣的使命,同时也责任重大,这不仅关乎个人与部队,而是整个新中国的面貌。”
外交工作看似清闲,终日坐在办公室里,但是实际一点不比上阵打仗轻松,在国内工作的时候,犯了错误,组织和群众可以原谅。
外交是代表国家工作,被人家抓住弱点,便要被打回来。在军队打仗,平时要练习打靶,搞外交要注重调查研究,多想一些方案,遇事不能冲动。要善于分析研究,不能感情用事,要磨炼自己。
外交是文打,对外说一句话,做一件事,都可能影响战斗,三思而后行是必须的,外交无小事,必须严守纪律。外交工作授权有限,事前要请示,事后要报告。
▲外交时的周总理周恩来总理分析的鞭辟入里,将军们有如醍醐灌顶,对外交工作的定位更加的清晰了,同时他们也展开了激烈的发言讨论。谭希林在发言中说:“周总理所言极是,我都记在了本子上,也将内化于心,外交代表着国家,是国与国的工作协调,我们作为驻外大使,时时刻刻要想着代表的是新中国的形象,外交工作与打仗一样,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在战场之上,我亲身经历过这样的失败,在外交工作中,我一定吸取教训,因为外交工作的失误带来的影响,可就没有那么容易弥补了。”
谭希林将军在业务学习上从不偷懒,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学习各种外交技能,就像对待新兵那样严格要求自己,态度十分端正,从不端架子,放低姿态,虚心求教,一点点的学习。从打领带,吃西餐开始,在业务学习之外,还来到西餐厅用餐,刀叉的使用都是现学的,连喝汤的姿势都要加以规范,一顿饭就要吃三四个小时之久。
将军们出使前的培训长达半年之久,在这期间,培训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出使的方方面面。对于递交国书,将军们就反反复复排练过很多遍,他们也参观了来到中国的大使们是如何递交国书的,根据多次的演练与参观,他们自行总结出递交国书的注意事项。
首先在心中打好腹稿,包括走步子,走几步,站立的位置和姿势,还有递交国书时的姿势,都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规范化套路,将军们轮流进行角色扮演,把递交国书练了一遍又一遍。
▲捷克共和国出发之前,谭希林同志做了非常详细的研究,他购买了很多有关国际知识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书籍。在他孜孜不倦的阅读与了解之下,他得知了捷克斯洛伐克是位于欧洲中部的内陆国家,并且地形是东西伸展,南北狭长的,形状像一只精美的皮鞋。
而西半部的地形为高原与盆地相间,在国土的边境上则是连绵不绝的山脉,东半部山脉众多,而南边是小平原。并且有两条河流穿插其间,并通向大海。
除此之外,谭希林将军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工业制造也有了深入地了解,他得知捷克斯洛伐克的机械制造,在全国的工业中属于支柱产业;而首都布拉格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与交通枢纽,当地机械工业非常的发达,是捷克斯洛伐克的第一大城市。
年的6月8日,毛泽东任命谭希林为中国驻捷克斯洛伐克特命全权大使。8月中旬,谭希林赴任前,周恩来在中南海西花厅找他单独谈话,并嘱咐说:“我们新中国一路走来筚路蓝缕、属实不易,如今刚刚获得解放,一切都要从新开始,从新起步。捷克斯洛伐克比我们早解放,也就早起步了几年,对于我们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这次任命你出使捷克斯洛伐克,也是任重道远,两国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都还在学习和探索之中,要相互扶持,共同努力。在出使期间,你要多加注意学习,也要尊重对方国家的礼仪,党中央相信你的能力,你一定能完成任务。”
▲中南海西花厅年8月18日,谭希林大使带着夫人与随行工作人员一同乘坐国际列车,从北京出发,去往捷克斯洛伐克赴任。在那个年代,即便是速度最快的火车,也要大半个月才能抵达,在将近20天的长途跋涉后,谭希林一行人抵达了捷克斯洛伐克的首都布拉格。捷克斯洛伐克外交部副部长、布拉格市市长、首都卫戍司令等余人在车站热烈迎候,谭希林同志与他们一一握手,拥抱,互相致以问候。
在场的捷克斯洛伐克民众非常热情,夹道欢迎,欢呼声问候声不绝于耳,在群众中走出两名少先队员,一男一女两位小同志向谭希林与夫人献上了花。在欢迎仪式结束之后,中国使馆的全体员工坐上了捷克斯洛伐克方面早已准备好的专车,前往使馆。车队很长,前方还有专门的指挥车开路,两侧由捷方军队骑摩托护送,谭希林所在的专车上,五星红旗飘扬。
中国大使馆临时馆址就设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前王宫。9月14日上午,捷外交部交际司司长带着一个由四辆车组成的小型车队来中国使馆接谭希林去总统府呈递国书。到了总统府门口,总统府秘书长上前迎接,乐队奏中捷两国国歌。谭希林在检阅仪仗队后,进入总统办公室,向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克利门特·哥特瓦尔德呈递国书并致颂词。
谭希林在颂词中突出强调了发展中捷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重要意义,并保证在任期内,将尽一切力量,致力于发展与巩固中国人民,和伟大的捷克斯洛伐克人民之间的兄弟关系。哥特瓦尔德总统的答词热情洋溢,他衷心欢迎谭大使莅临布拉格,希望谭大使在异国他乡也能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并保证给予“忠诚的和全心全意的协助”。
谭希林还向哥特瓦尔德总统转达了毛泽东主席对他的问候,并感谢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和人民的热情接待。哥特瓦尔德总统也问候了毛泽东主席,赞扬捷中两国建交的重大意义,并对今后两国友好合作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最后双方合影留念。
03兢兢业业,做好带头作用
谭希林到任不久,适逢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大使馆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举办国庆招待会。但是由于使馆刚搬进新址,环境新、经验少、语言不通、时间仓促,各方面都很困难。为此,谭希林大使首先召开党委会,让大家群策群力,动脑筋想办法,制定工作方案,搞好分工协作。
接着,认真抓落实,发挥使馆全体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他自己更是认真细致,大到邀请嘉宾的名单审定,小到餐具杯盘的摆放,都要亲自过目,亲自查看。晚上休息时,还与夫人吴文彬商量招待会的细节问题。
吴文彬笑着说:“看来你在出国前培训班的学习没有白学,都用上了。”
谭希林也笑着回答:“是啊,跟小孩子学走路一样,一步一步来,总是有收获的。你的进步也不小嘛。当初把你们叫夫人,你还觉得特别不习惯,甚至认为是资产阶级的那一套,现在,不也开始适应了。”
▲谭希林与夫人吴文彬经过大使馆全体同志的一致努力,短短几天时间内,便布置好了国庆招待会会场,也完成了相关准备事宜。9月30日,谭希林主持了我国驻捷使馆建馆后的第一个国庆招待会。这也是首次举办的大型对外活动,受到各方好评与称赞。
谭希林同志虽然在出使之前做了很多功课,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他还是一有时间便进行实地的走访摸查,将了解学习捷克斯洛伐克作为大使馆的首要工作任务。在他的积极筹备与领导之下,大使馆很快便成立了资料组,对很多文献进行了翻译工作。
谭希林给大使馆的同志们开了很多次会,将自己的所学倾囊相授,强调了外交工作的重要性,一再说明宴会、参观等外交礼仪,从小处着手,细节上处理要得当。并且,他还对大使馆的每一位工作人员说,这些外交活动不是应酬,大家更不要当做负担,要通过这些活动,认识更多的人物,熟悉捷克斯洛伐克的国情,与捷克斯洛伐克的官员们联络好感情,懂得宣传自己。
▲谭希林中将年10月17日,谭希林大使任期届满,奉调回国。从10月初开始,谭希林进行了一系列辞行拜会活动。他分别向捷党政领导人诺沃提尼、杜兰斯基、契皮茨卡、费林格和乌赫尔告别,谈话涉及中捷建设成就、人民友谊等内容,气氛友好而热烈。
临别时双方都依依不舍,杜兰斯基紧握谭大使双手数次不放,契皮茨卡和谭希林紧紧拥抱,乌赫尔则一直送他到办公室走廊上。16日,捷新任总统医院接见谭希林大使,并请他向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致意问好。
捷外交部副部长西摩维契还专门设宴为谭希林大使饯行,并破例邀请使馆所有外交官出席。
结语
真是无巧不成书,谭希林将军去往捷克斯洛伐克上任之时,正好是我国的一周年国庆,如今要重返祖国怀抱,又正好是我国的五周年国庆。
国庆中来,国庆中去,谭希林将军见证了并创造了历史,这是两国建交五周年的历史时刻。在大使馆举办的国庆招待会上,捷克斯洛伐克总统首次出席,让会场的气氛达到了顶点。
谭希林将军圆满完成任务,归国后,他请求回到部队中工作,中央军委再三考量之下,同意了他的请求。
年底,谭希林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担任副部长。不久后,又挂职到军事学院战役系进行学习。年,辛苦了大半辈子的谭希林被授予了中将军衔。年11月,担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年2月,在北京军区副司令员任上的谭希林病逝于北京。
参考资料:《开国中将谭希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