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捷克 >> 捷克类型 >> 正文 >> 正文

学深圳赶深圳,让我们读懂青岛青

来源:捷克 时间:2023/6/14

编者按:

考察团远赴深圳取真经,一把手带队冲锋忙招商。3月25日~28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清宪率青岛市党政考察团在深圳考察学习,期间,王清宪明确指出,我们“学深圳、赶深圳”,就是要放大坐标找不足,提高标准找差距。

那么,在“学深圳、赶深圳”中,青岛存在哪些明显的差距,具备什么潜在的优势,又呼唤怎样的思想作风?这是青岛很多干部群众最近一直在认真思考的问题。

围绕这些问题,半岛首席记者李志波、李兵、景毅、马正拓展开采访,并于3月27日前往青岛市委党校,与副校长展旭杰,教授程国有,博士刘晋祎、魏丽莉、孙增德等专家深入座谈交流,结合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采写形成了《读懂青岛》专题报道,今天刊发以飨读者。这是第二篇《青岛赶深圳,优势在何方》。

这两天,南海之畔的深圳刮起了一股“青岛旋风”。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清宪带领青岛党政考察团,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开展为期4天的考察学习,并成功举办了青岛市“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推介会,现场签署了24个产业合作项目,总投资额亿元。这不仅反映了众多企业对青岛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满怀信心,也是对青岛独特的资源禀赋、海洋海港产业基础、科研实力等独特优势的最好肯定。在深圳的推介会上,王清宪也对青岛的优势进行了简单介绍。对标深圳,反观青岛,这些优势将成为我们“学深圳、赶深圳”的底气和本钱。

区位优势

青岛地处国家开放战略的桥头堡

从年建置开始算起,青岛已经走过了年的历史。

青岛市委党校党史党建部博士孙增德认为,自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揭示了青岛独特的区位优势后,无论是民国时期的特别市、上世纪中叶我国纺织业的“上青天”,还是改革开放后的计划单列市,再到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被确定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支点的“双定位”城市,青岛在中国乃至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从来没有被忽视过。

去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成功举办后,青岛又多了个“上合峰会举办地”的标签。迈入新时代,随着国家开放发展战略的提出,青岛又被赋予新的使命,要打造山东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桥头堡,成为国家高质量开放发展的重要支点。

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是青岛最大的特色和优势之一。近年来,青岛先后和日韩的多个城市分别建立了合作关系,相互间经贸交往日益频繁,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各领域合作成果丰硕。青岛流亭国际机场面向日韩门户枢纽优势进一步加强,日均往返达到55班次。

截至目前,青岛机场已开通国际及地区客运航线31条,还相继开通了8条洲际直航航线,在青岛市区的北部,胶东国际机场正在加紧建设,下半年将实现顺利转场,这里将成为内联全国、外接全球的世界级中转枢纽和国际门户。

在胶州湾畔,青岛港的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总数已达多条。通过大力发展海铁联运,已开通多式联运班列42条,搭建起连接日韩、东南亚、中亚、中欧和中蒙的过境物流通道,基本形成了“东接日韩亚太、西联中亚欧洲、南通东盟南亚、北达蒙俄大陆”的国际多式联运大通道,成为中亚及上合组织国家面向日韩亚太市场的“出海口”,日韩商品进入中亚内陆市场的国际海铁联运贸易物流综合枢纽。

随着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规划和建设,以青岛为起点向北连通东北、向南连通长三角的新一代高速列车通道,已经纳入山东省综合交通布局优化提升方案。

也就是说,青岛对内要与京津冀、沿黄流域、东北三省形成发展互动。对外要面向东北亚、联通日韩,成为面向世界开放、整合全球资源要素的新高地。

正因为如此,3月27日在深圳举办的推介会上,王清宪满怀信心地说,“今天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

涉海经济

青岛GDP超过四分之一是蓝色

对于依海而生、向海而兴的青岛来说,海洋是这座城市最大的先天优势,也是引以为傲的资源禀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中提出,青岛要突出西海岸新区、青岛蓝谷等战略平台引领,打造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肩负这样的历史使命,近年来青岛市在良好的海洋科研和产业基础之上,蓝色经济动能不断增强、潜力加快释放。

年,全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亿元,增长15.6%,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27.7%。其中,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设备制造业和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等4个支柱产业共实现增加值亿元,增长14.5%,占海洋经济比重60.9%。海洋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增长8.6%,占海洋经济比重11%。

近年来,“大洋一号”、“科学”号等综合科考船,纷纷把青岛作为母港。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是我国首个海洋科技实验室,它依托青岛市现有科考船、水下机器人、蛟龙号等重大科研设施,整合各类海洋科研设施和数据资源,打造了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考察船共享平台,并具备从近海至远海的完整调查能力。

而国家深海基地,则是世界上第五个深海技术支撑基地,也是“蛟龙”号探测器的母港。

作为全国的海洋科技名城,青岛还具有较成体系的海洋科研力量。截至目前,青岛拥有国内涉海大学和研究机构26家,部级以上涉海高端研发平台34家,拥有包括18位涉海院士在内的一大批科研人才,海洋科研力量在国内城市中首屈一指。

此外,青岛有比较完整的海洋产业体系和一批涉及海洋产业的功能园区,被评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首批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海洋高端创新载体和人才集聚,为青岛的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才智支撑。

未来,青岛在海洋科研领域还将有一系列的大动作:海洋国家实验室全球第三条大洋科考船“梦想号”将于年下水;全球海洋科研领域最快的万亿次/秒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正式启用;来自5个国家的20多个团队正在开展“中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使用高通量技术加紧从化合物中筛选发现新药物;“七龙探海”立体深海探测网络正在加快构建……

城以港兴

陆海统筹建设国际航运中心

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现代化港口是陆海统筹、走向世界的重要支点。年,青岛港的年货物吞吐量突破5.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万标准箱,居中国北方港口之首。海铁联运完成量超过万标箱,同比增长近50%,成为中国沿海首个突破百万标准箱大关的港口,连续四年保持全国第一位。

打造山东对外开放桥头堡,也是青岛港下一步的发力目标。临沂、郑州、聊城、滨州……年以来,青岛港加快内陆港和海铁联运布局,全面对接省内外城市,努力打造内陆城市最佳“出海口”。

以海铁联运布局为轴线,依托完善的集输运体系,青岛港正大力搭建兼具金融功能、贸易功能、物流功能的保税原油现货交易平台、原油期货交割平台、焦炭期货交割平台等,整合优势资源,更好地集聚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流,发起“由目的地港向枢纽港、由物流港向贸易港转型”的两大攻势,构建国际航运中心的产业生态圈。

青岛在发展邮轮旅游方面,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青岛国际邮轮母港开港4年来,已运营邮轮多个航次,接待邮轮旅客突破35万人次。

今年以来,青岛港把发展邮轮产业作为落实“经略海洋”战略、打好新一轮海洋攻势的重要支点,联手各方推动青岛邮轮旅游。目前,青岛国际邮轮公司已与40余家邮轮公司、旅行社成立青岛邮轮旅游发展联盟;与嘉年华邮轮公司、皇家加勒比游轮公司等多家邮轮公司合作运营母港航线,已开通青岛-日本、韩国等多条邮轮航线;青岛-韩国仁川的固定班轮,每周一、三、五从青岛发出。

也正是借助海洋海军海防特色和优势,青岛市创新军民融合机制,发挥青岛西海岸新区先行先试、核心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平台融合、领域融合、区域融合“三融”发展模式,形成点线面“三维一体”、协同推进的格局,为其他领域融合蹚出新路子,为突出特色彰显优势开展军民深度融合提供有益借鉴。

在古镇口,哈工程青岛船舶科技园、中科院轻型动力研发基地等总投资1亿元的86个军民融合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在项目的推动下,青岛(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雏形初现。

今年,青岛将推动示范区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开展军民融合知识产权试点、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等先行先试,努力探索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打造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青岛样板。

产业平台

密布15个国家级开发区

在年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中,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综合实力排第六。作为我国首批14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青岛开发区近年来瞄准“中国制造”和“海洋产业”这两个优势产业,经济发展异军突起。像这样的国家级开发区,青岛共有15个,功能多样,各有侧重,成为引领青岛各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西海岸新区,在短短几年间,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已先后形成了中英创新产业园、中法工商创新基地、中日韩创新产业园、中芬(兰)中心、中瑞(士)中心、中俄地方合作园,初步形成以“工业4.0”为主导力量的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成为青岛对外合作的新窗口、国际合作的新平台。

在胶州,去年9月,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核心区,首批总投资亿元的26个项目集中动工。今年,青岛将进一步加快示范区建设,深化与上合组织国家经贸、科技、人文等各领域合作,加快胶州启动区、西海岸新区中俄地方合作园等核心区建设,打造面向上合组织国家的对外开放新高地。

在城阳动车小镇,第一个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建设:5个项目集中入驻,时速公里的高速磁悬浮原型试制车即将完成,将为青岛乃至中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注入强大新动能。

“仅一个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就撬动了千亿级的产业链。”青岛市委党校经济学部主任程国有认为,城阳动车小镇、崂山金家岭金融新区、即墨汽车产业新城等,都是青岛目前的优势产业集群,如果青岛再多几个这样的“拳头产品”,就能很大程度上缩小差距,跻身国内外一流城市的行列。

目前,青岛全市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达9家,省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达到家,这些高含金量的重大平台,未来都将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策源地”。今年,青岛将着力突出创新引领作用,围绕城市创新能力提升,着力抓好重大科技平台建设、重大科技项目开发,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动力。

今年,青岛还将按照全省“十强”产业部署,推进0个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设立个新旧动能转换精品项目,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建设“四新”集聚地,打造“四化”试验区。

实体经济

“青岛制造”成为中国新名片

今年3月1日,中车四方美国公司位于美国芝加哥南郊的生产车间内热闹非凡,首批21名技术工人将赶赴青岛,接受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方面的培训。年3月,中车四方股份公司中标制造芝加哥运输管理局的辆地铁车辆项目,项目总价达13亿美元。年3月,四方公司投资1亿美元在芝加哥建设生产基地,目前工厂生产设备正在调试,预计今年9月首部列车将下线测试运营,年将正式投入运行。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近年来已经成为中国光彩夺目的“金名片”,青岛更是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目前是国内轨道客运领域供货数量最多、可靠性最强的企业,国内高速动车组市场占有率达到44%。截至去年,中车四方在海外获得的出口订单累计已超过辆,产品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阿根廷、美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合作项目已经陆续实施。

制造业是青岛经济的压舱石。青岛目前有海尔、海信、中车等一批世界级的制造业企业,实体经济门类齐全、体系完整、根基深厚。每一次技术变革,青岛制造业都努力抓住机会,不断进化,让“青岛制造”向“青岛智造”转变,积极参与国际制造业分工并抢占发展先机。

中车四方股份公司仅仅是青岛制造业在全球市场布局的一个代表。海尔在全球建立了5大研发中心,24个生产制造基地,海外本土化产销比例已达到55%;海信在美国、加拿大和德国等地拥有研发中心,在南非、埃及、墨西哥、阿尔及利亚以及捷克建造了生产基地;青岛海西重机自主研制的多功能自升式海工平台,近年来已经向中东等地区出口了数台……

青建国际集团是目前山东最大的综合性建筑企业集团之一。作为青岛市最早进入非洲市场的企业,青建集团在非洲的建设已经深入到阿尔及利亚、肯尼亚、马里等国家,涵盖公路、水利、港口等项目。还搭建“青建+”平台,为青岛“走出去”企业提供在非洲的代销、展销、海外仓等贸易服务。如今,已有多家企业通过青建搭建的平台“抱团出海”去非洲。

这些率先走出去的青岛制造业企业,正从依靠资金和劳动力优势,逐步向依靠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优势转变,不仅让青岛制造的产品和技术走出去,还让中国标准走出去,为世界提供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时尚基因

软硬件结合打造电影之都

今年春节档,《流浪地球》和《疯狂的外星人》两部中国大片超高的票房和口碑,不仅让全球认识到中国科幻片制作水平的提高,也让以“青岛啤酒”闻名的青岛备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