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后捷克斯洛伐克脱离了德国,又开始了独立自主的军工研制工作,或许是从二战获得的经验,二战刚刚结束不久,捷克就开始计划研制生产新一代防空炮,并尝试建造自行高射炮。
年,捷克尝试在T-34-85中型坦克底盘的基础上设计自行高射炮,当时该国确实没有合适的国产坦克底盘,二战后提出的一些坦克研制计划大多都是二战遗留的,不具备发展价值,而全新的坦克研制工作尚未完成。
设计师采用了二战时期的简易自行高射炮设计模式,只是单纯的让装甲底盘负载着一门高射炮进行机动,它的高射炮为一门R-10型57毫米单管高射炮,这门火炮在当时来说倒是不错的型号。
R-10的研制可以追溯到年3月,当时二战尚未结束,斯柯达受命研发高射炮,对30毫米、50毫米和55毫米等几个口径进行了测试,认为55毫米口径的自动高射炮具有发展前景,兼顾了威力和射击高度的需求,但是射速相对来说就慢了很多。
二战后,捷克继续进行高射炮相关方面的研究,年6月,斯柯达再次接到军方的要求制造实验性的高射炮,次年具体的性能细节被提出,要求高射炮达到发每分钟的射速,米的最大射击高度,以及保证对飞机的毁伤效果。斯柯达在对不同口径的高射炮进行了测试后,最后选择了57毫米口径,并研制了三款试验型号:R-8、R-10和R-12。
最后采用弹匣供弹的R-10高射炮胜出,它被安装在T-34-85的底盘上,可能是出于底盘结构的问题,火炮并没有埋入车体内部,而是在原炮塔的位置安装旋转炮座,使用液压驱动,这种设计保证了火炮拥有全方向的角度,不过造成了重心过高的问题,加上火炮本身就“死沉死沉”的,液压驱动系统居然不堪重负,假如车体向任意方向倾斜超过16°,液压系统就无法正常调整火炮方向射界,无法“扭头”。
为了保护射手,战斗室拥有三面薄钢板,能够对正面和侧面提供轻武器防御能力,但是顶部和后部敞开,钢板的厚度只有10~20毫米。
设计师原本想在火炮旁边设置弹药架,方便装填手取用,但是考虑到炮盾过于薄弱,很容易被20毫米机炮洞穿,一旦引爆弹药将车毁人亡,所以弹药都被存放于车体内,就在原本炮塔下方的位置。
R-10高射炮的弹道性能比较好,弹药具有高毁伤效果,但是火炮的最大射速只有发每分钟,更无法接受的是该炮采用3发弹夹供弹,火力连贯性太差,攻击空中目标时难以修正弹道。
年,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捷克斯洛伐克终止了自行高射炮的研发,原本在年和年总共生产辆的,后来只批准了18辆测试使用,而在正式终止研发时连这18辆都没有完成。
二战美国“平流层大炮”,毫米口径的M1重型高射炮
苏联Redut装甲指挥车,超大车体,让指挥官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