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年,阿道夫·希特勒成为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元首。有着强大的政治野心的希特勒想让德国实力更进一步,而德国仅有的那点资源和领土自然无法满足德国的需求,德国的发展陷入了停滞,希特勒便有预谋的开始扩军备战。年时,希特勒考虑到无法进行两线作战,在发动战争前,《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苏德之间提出被得到了双方的一致认同,这使得希特勒暂时放下了对苏联的顾虑。在这之后,希特勒就把西方国家的警告视为空气,发动了对波兰的战争。
苏联也紧跟着对波兰发动了战争,自此波兰一分为二,分别被苏联和德国占领。但在国际交往中一贯奉行利益至上原则,苏德的结盟摇摇欲坠,在年7月,马奇诺防线被德军突破,法国战败,希特勒的野心越来越大,他把目光投向了苏联。年末,针对苏联的作战计划——“巴巴罗萨行动”完成了。历史上的年6月22日。德国正式对苏联开战,按照希特勒原本计划,德军会在初秋将苏联击败。然而却不同于希特勒计划的几个月就会快速结束的战争,耗费了德军足足四年,苏德战争也成了二战中规模最庞大、代价最大的战争。
二战的开展影响了欧洲、亚洲、非洲的发展,欧洲的苏德战场就是二战期间的所有战场中,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不仅仅是因为双方作战规模的巨大,还有就是与他们的作战风格有关,苏德两军在作战方面很相似,都喜欢凶悍、粗暴的方式,都是属于不留情面的状态,随手一战,就可能让两军的伤亡情况在几万人至几十万人之间,对于各军队的武器消耗也是非常严重的,如果换成别的国家,是绝对撑不住这样的兵力及武器的损耗的。而这场耗时长久的惨烈战役,最后因为德国的需求量得不到满足从而影响战斗力而宣告失败,也意味着欧洲战场的结束。部分人认为,苏联是二战中最有成就的一个国家,是苏联在战场上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兵力,在很大程度上将德军的有生力量有效打击。
在面对苏联军队时候的失利,并不能否认此前德军在二战中取得的累累战果,二战刚被发起的时候,德军以无人能挡的攻势,在欧洲大陆难逢敌手。德军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主要原因在于,其拥有强大的火力、灵活的机动性和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由于其所拥有的装备优势,在战斗时正确的决策,于是在二战前期,德国一下子拥有了巨大的优势。不过说到持久战,德军就不再有那么强大的优势了,而且,当时它的对手还都联合起来,一起对付它。很多人在回顾二战的时候,认为如果苏德战争中,德国没有拖那么长时间,而是快速打败了苏联的话,二战的结果可能就不是现在这样。也有人想问,到了二战后期,德国又制定了怎样的战略规划,苏联肯定不是希特勒进攻路线的最后一战。
如果当时是德国拿下的苏联,那么它的下一步作战计划很有可能就是针对英国。比如当初德国在顺利侵占法国以后,德国当时就非常希望英国也能够向它低头,或者是主动投降。不惜对英国采取很多威慑性的行动。在地理位置上,德国和英国相距很近,因此能让德国的空军,陆军有很好的的发展空间,如果不是苏联有着大量的资源,德国也不会首先跑那么远,对苏联展开战争攻势。毕竟自己旁边还有待拿下的土地,可能对于当时的德国而言,和苏联相比,英国的战略意义更大。但如果德国能够先一步把苏联拿下,那么德国战争资源不足的问题就可以首先得到解决,这样一来,德国的战略物资储备就会比较充足,有利于后期作战的保障,更加有利于德国在之后战争中的顺利推进。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年底,德国以及占领了哪些国家。当时,捷克斯洛伐克部分地区、奥地利、丹麦、比利时、荷兰、挪威以及法国北部和西部都在德国的占领之下。除此之外还有半个波兰,甚至还有半个波兰,还包括曾经被划分给波兰的德国领土波兰走廊。那时候,美国还秉持着不干涉二战的态度。德国优势巨大,在与英国对战时,针对伦敦的轰炸计划,却让德军碰了一鼻子灰,英国皇家空军却在和德军对战中士气大振,并且通过实战有了经验之后,英国空军实力稳步提升,英国开始夺回制空权,不再完全受制于德国。针对德国的轰炸行为,英军也开始去德国上空轰炸以示报复。意识到一时半会儿打不下英国,德军决定先放弃英国,进攻苏联,一旦打下苏联,再攻打英国就如同探囊取物一般。
在年6月22日,视线都还在模糊的时候,德国集结万德军守在波罗的海到黑海的海岸线上,分为三大主力集团,大举入侵苏联领土,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方面本想隔岸观火从德英战争中发点战争财,但是没有想到德国的枪炮转的这么快,苏联方面对这次战争没有准备,一直处于下风地位。英国知道,苏联一旦被德国攻破,那么德国称霸欧洲就容易了。
所以德国刚入侵苏联,英国就开始派遣部队,向苏联支援了20吨的军需物资,助苏联通过难关。美国此时也不得不参战了,在整个苏德战争期间,持续不断的给苏联提供军粮、汽车等装备。毕竟苏联是一个石油输出大国,矿产资源极其丰富,假如德国控制了苏联,将苏联的石油交易牢牢掌握在手中,那么德国就会成为美国的巨大威胁。
希特勒自己制定了巴巴罗萨作战计划,很多德国将领在看完这份计划后,曾劝说希特勒改变计划,应该先占领英国,再与苏联开战。但是希特勒没有听进去,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占领整个苏联,因为整个苏联的国土面积过于庞大,而且很多地方并没有资源,只是荒芜的空地,他只想抢到几个关键性地区的所有权,在希特勒的设想中,占领苏联能给德国带来巨大的人力物力,这时候,再对英国发起进攻,能更快占领英国。巴巴罗萨计划进行初期,德军连连获胜,这时候看来希特勒似乎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然而由于没有快速打下苏联,德军很快呈现劣势,希特勒的巴巴罗萨计划和他妄图称霸全球的野心一起随风而逝了。
其实,英国对于二战的意义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低,英国虽然不能将德国击败,但英国有一个作用非常关键,那就是英国的很多优势可以牵制住德国的进程,特别是在二战中前期,首先是英国强大的海军力量,让德国没有可以通往海外进行发展的途径,同时欧洲南边的北非也被英国陆军坚守着,让德国也没有往南边发展的可能性,因此,虽然德国在欧洲的势力已经蔓延到大半个欧洲,但也被英国的海陆军力量困守在欧洲,德国便只能转变方向向苏联进攻,而英国运用自己的海陆军优势,在苏德战争期间,与美军联合为苏联进行物资方面的补给,在战略上,英国一直都在决定着德国发动战争的走向,虽然战场上的德国作战能力非常突出,但它深受英国的战略控制,可见,德国如果想要在战略上实现主动性,那就不得不让英国对它们没有任何威胁。
在二战宣布正式结束以后,战后清算也如火如荼的展开了。德国身为二战的失败方,不但需要赔偿四分之一的国土,并且还要向战胜国交付巨额赔偿金。生活在德国东部的多万居民,被判处上缴全部的财产,并且还被迫移居到已经缩小了国土面积的其他德国地区。实际上,作为当时的德国人,在清算过程中所有人都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与此同时,对于曾经被侵略的国家来说,也没有因为成为了胜利者,痛苦也就不再存在。或许,当战争打响以后,没有胜利者,所有的国家都是输家。所有二战的参与国都用了很长一段时间,重新建设国民经济,从战争的苦难中走出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使得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陷入了崩溃的境地。据不完整的数据,总共有多万人在二战中负伤或死去,财产损失高达5万多亿美元。而二战战场里伤亡人数最多的欧洲战场,伤亡人数占了二战伤亡总人数的三分之二,犹太人占了欧洲战场总伤亡人数的十分之一。不管当时的德国综合实力有多强,军队作战能力有多惊人,这些都不能构成德国想解决国内问题,随意发起战争的说辞。非正义战争迟早会失败,希特勒直到今天都在被人唾骂。但让人比较满意的是,对于希特勒的这段历史,德国人不仅不否认,还大胆面对国际上的指责和批评,随时保持反思的态度。历届就任德国总统和总理的人,都会在公开场合代表德国向世界人民表示歉意,和屡次试图篡改历史的日本简直就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而伤亡惨重的二战也在督促着世界各国,人民要和平不要战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8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