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捷克 >> 捷克选择 >> 正文 >> 正文

波兰吃了豹子胆北约最坚定的反俄者,宣布驱

来源:捷克 时间:2023/3/27

年3月23日,波兰突然宣布驱逐45名俄罗斯外交官,要求其中44人必须在3月28日前离开波兰。当时正值俄乌冲突对峙阶段,双方谁也无法取得较大战果,在这个节骨眼上驱逐俄外交官,甚至还请求北约派遣维和部队前往乌克兰。其他国家躲俄罗斯的都来不及,波兰为何顶着枪口上呢?

(一)波兰挥之不去的阴霾,曾不断挑衅他国,又被数次瓜分

波兰的国歌叫《波兰没灭亡》,从国歌便能看出波兰的惨痛历史。曾经的波兰是一个强大的国家,甚至曾两次带兵攻入莫斯科,是东欧一霸。但波兰有一个奇怪的制度,就是国王必须要由贵族来选举,而不是世袭。这就导致波兰贵族们担心仇敌上位而利益不均,所以只推举毫无利益关联的外国人当国王,从建立到灭亡的波兰11名国王中,共有7名是外国人。这就给波兰带来了隐患。

不仅如此,波兰的国家决策中心在议会,议会同样由贵族组成,波兰议会的决策很特殊,只要全体投票者中有一个反对,提案就不能通过。这也导致了波兰混乱无比的状态,也给了他国步步蚕食国土的机会。

时间一直到年,觉察到不对劲的波兰终于颁布了《五三宪法》取消了选王制度,更改为世袭制。议会选举原则也从一个反对就不通过改成了少数服从多数。可这个时候改革为时已晚。年奥地利、普鲁士、沙俄一起瓜分了波兰,波兰王国灭亡。

在拿破仑时期,波兰曾有过短暂的独立,而后又被瓜分,一直到年11月11日,波兰才重新复国,当时的复国是由于协约国遏制沙俄的战略企图。可复国后的波兰并不消停,他们一直梦想着恢复曾经的疆域,于是开始四处挑事,攻击邻国。

年,波兰在协约国的怂恿下出兵苏俄,当时的苏俄苦于内战,无力应付,后来硬是被波兰打得魂不守舍,割让了土地签了和平条约,波兰因此得罪了苏俄。不仅如此,波兰还出兵乌克兰、夺取立陶宛的维尔纽斯,刚刚建国没几年,却搞的所有邻国都怨声载道。

甚至在德国企图瓜分捷克斯洛伐克时,波兰还一同给捷克斯洛伐克下最后通牒,出兵一起占领了捷克的切欣地区。这一举动引得英法甚为不快。那时候的德波关系极为友好,德国也趁势要求在但泽修铁路,以波兰的尿性当然是拒绝。

就这样,波兰把自己拉入了深渊,不仅本国遭到德国入侵而没有任何国家帮忙,就连英法也保持静坐姿态不去出兵援助。

(二)糟糕的地缘条件,四周强国林立,为求自保只能寻求美国支持

波兰的地缘条件极其糟糕,在以前四面八方都是列强,就算在现在,情况也没好多少,德国仍然强大,俄罗斯也没有衰落,波兰处于被一个很被动的局面,一个不小心就容易被瓜分。

波兰的盟友在哪呢?德俄之间频频暗送秋波。法国英国也专注于自身事务。唯有一个国家愿意帮助波兰,这个国家就是美国。

美国本土在大洋彼岸,不会可能像德国俄罗斯那样对波兰有领土需求,另一个就是由于美国本身的“均衡战略”,导致它会维持地区稳定,这样就为波兰提供了保障。

因此美波两国便可以达成多种合作,例如美国多次在波兰派遣永久驻军,波兰也对美国执行多种优惠政策等。美国的存在令波兰安心不少,也不必害怕再次被德国或者俄罗斯灭国了。

因此波兰只能抱紧美国大腿,支持美国的各种政策,力争与美国关系友好甚至结成同盟。一旦未来俄罗斯或者德国再次冒进,美国将会是它的潜在盟友。

(三)乌克兰冲突局势渐稳,俄军尽显颓势,不必担心它挥师西进

由于德国近年来的去军事化政策和国家体制原因,不会轻易地对外发动战争,但俄罗斯最近火急火燎,先是在年宣布收回克里米亚,又在年直接发动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像俄罗斯这种战争贩子,着实令波兰异常恐慌。

在俄罗斯针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中,俄军初期气势很足,大有气吞山河的意味。浩浩荡荡的进军乌克兰,似乎无人可挡,当时的波兰虽然也很厌恶俄罗斯,但也不敢过分激动普京,免得把战火引到波兰自己身上。

现在俄军在乌克兰的进展极其缓慢,已经形成了对耗的局面,而且俄罗斯正在遭受西方的大规模制裁,形式可以说对乌克兰很有利,波兰也就无所顾忌,这时候的俄军也无法威胁到波兰,因此波兰完全也就可以放开手脚针对俄罗斯了。

(四)不堪重负,波兰收容了三分之二的乌克兰难民

俄乌冲突造成乌克兰的难民数量激增,大约有万人,其中有万人滞留波兰,波兰虽然属于发达国家,但实在无力承受如此巨量的难民数量,波兰也对外声称只能是暂时收容,不能长久留居。

这些难民给波兰造成了极其巨大的社会影响,由于历史上波兰人仇恨俄罗斯,波兰民众自然要把所有出现的窘境都怪罪到俄罗斯身上,包括因为难民涌入造成的食品短缺,或因制裁导致了欧元贬值,油价提升等。

对于波兰来说,数次被瓜分的经历实在是不堪回首,紧抱美国大腿和极端针对周围有侵略性的大国或许是生存的一个方法。希望波兰真的如它的国歌一样“永不灭亡”。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