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乌鸦介绍了总是处在纷争动乱中的东非国家索马里。
“非洲之角”索马里半岛,扼守着红海通往印度洋的航道。
这里贫穷动乱、深陷泥潭,让地球人耳熟能详的唯有海盗。
年,这帮亚丁湾的亡命之徒位列《时代周刊》十名年度风云人物候选人之列尽管他们最终落选,却在全球范围树起了响亮招牌。
起因是4名索马里海盗“有眼不识泰山”,劫了老美的万吨级货船“马士基·阿拉巴马号”。
船上23名船员包括船长悉数被扣为人质,尽管在海豹突击队救援后成功脱险,但消息一出,仍然震惊全美:上次他们被海盗成功劫船,还得追溯到年前。
四年后,汤姆汉克斯主演的《菲利普斯船长》全球上映,以阿拉巴马号的真实遭遇为蓝本,讲述了其船长与索马里海盗斗智斗勇的美国主旋律故事。
电影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片中海盗小头目的扮演者因此荣获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在好莱坞文化的输出下,全世界对索马里半岛的印象不可避免地形成了。
(《菲利普斯船长》剧照)
迄今为止十多年间,为收集到关于索马里海盗的一线资料,西方记者们不约而同地前往混沌之地。
但考虑到身家性命,“直捣黄龙”并不是记者们搞深度报道的最优解。因此绝大多数人选择的落脚点是索马里邻国肯尼亚:政局相对稳定,大量的索马里人在此聚居。
Eastleigh,是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一个社区,以其繁荣的商业与糟糕的基础设施建设闻名。肯尼亚人曾帮助索马里难民适应环境,索马里人则以商业天赋回报这座城市。
年,丹麦著名调查记者拉斯穆斯·克拉斯如愿以偿,他为丹麦广播公司拍摄索马里海盗纪录片的工作十分顺利:不少海盗接受了他的独家采访,其中一位名叫巴希尔的海盗令他尤其满意。
(有关克拉斯的报道)
当克拉斯在采访中问他道:你如何看待一艘美国军舰刚刚射杀了一些海盗?巴希尔的回答生动地诠释了人们心目中的“海盗行径”。
“如果(美国)要与我们开战,那对他们来说情况将更糟、更具毁灭性。这里没有政府,海盗将战至最后一人。”
再如记者问到“你们为何毫无畏惧”,身处阴影的巴希尔会斩钉截铁反问他:
“我为什么要害怕有人来我家?”
“所以你们把法律握在自己手中?”
“没错,我们就是王法。”
他自信且无畏、狂妄却不失态,举手投足之间的海盗气质让记者们欢呼雀跃,如获至宝。
如果问记者同志们从这个面容瘦削、表情阴沉的东非黑人眼神中感受到了什么,他们一定回答是坚毅、是独属于亡命之徒的冷峻。
与此同时,丹麦的记者们一定也会对上帝让他们不虚此行感恩戴德。
毕竟他们爱岗敬业,不远万里、冒着掉脑袋的风险才深入到海盗腹地。
(镜头下紧张的采访氛围)
感激之余,他们往往大手一挥,按照日薪最低两百美元的标准回报海盗们的诚意。
一切都很好,只是他们没有想到:在爱岗敬业这一项,巴希尔其实做得更好。
几个月后,一名英国第四频道记者,贾马尔·奥斯曼,带着采访索马里海盗的任务,来到了丹麦记者们先前所处的肯尼亚社区Eastleigh。
稍有些不同的是,这位奥斯曼先生是一名索马里当地人。这意味着他能分辨某位东非黑人究竟是否来自索马里。
更重要的是,当地黑人不会拿对付西方白人记者的手段对待他。
在这个素有“小摩加迪沙”之称的社区,他很快发现,自己所接触的海盗们是山寨货,准确来说,他们是一群兼职海盗演员。
在一位名叫阿丹的中介人那儿,肯尼亚的“索马里海盗兼职演员产业”终于浮出水面。
“我们足够有天赋。”
谈及这项副业,骄傲与自信开始在阿丹的脸庞上洋溢。
此言不虚,海盗演员项目是他们为西方记者精心设计的骗局。
首先是拉客阶段,要有专人扮作向导接近拿着摄像机的白人,试探他们是否有采访需求。
其次是劝说阶段,一旦白人表示想采访索马里海盗,向导就要借口海盗“难以捉摸”、“不易接近”,实则带领他们东奔西走拖延时间。
这个过程大有学问,尤其考验向导对人心的拿捏:如果太久白人会失去耐心,如果时间太短向导自己按日薪获得的收入就会减少。
同时,一定要保证将白人带进脏乱差的地界儿,强化他们对海盗生活条件糟糕的刻板印象。
最后才是配合阶段。当地的服务员、出租车司机、学生或嘻哈艺术家摇身一变,在中介的安排下接受采访,而每个人上场前都已事先排练好自己这次要讲的故事。
从服装到所携带的枪支、手雷,逐一把控细节,只有西方人想不到的,没有演员们做不到的。
一个来自捷克的纪录片团队就这样着了道。
直到奥斯曼的调查报道年登报,他们才意识到团队从开始采访到的海盗所谓个人经历全是假的。
其中一位摄影师老哥对此特别生气,向镜头控诉道:
“向导总是会表现得非常神秘,他们有数不尽的理由和借口、谎言给你一种感觉:虽然找真海盗这件事很棘手,但是他们有特别的渠道。也就是说,我们除了相信他们别无他法。”
还是该团队的总导演看得比较开,他大大方方承认了自己的愚蠢:
“我不介意自曝成为大家眼里的傻瓜,这件事它就是发生了。”
镜头之下,阿丹是索马里穷凶极恶的海盗头目之一;而镜头之外,他只是肯尼亚餐馆里一名薪资微薄的服务生。
精彩绝伦的演技或许是他们这辈子对所谓第一、第二世界最好的反抗。
"我的日薪是美元。我依靠自己。我是资产,而不是负债。”
阿丹在接受奥斯曼采访的整个过程中,脸上的盈盈笑意从未消去。
他深知,高明的猎手往往会以猎物的身份出现。
这一次,他终于不再身处食物链的底端。
在最后,他告诉奥斯曼:
"你知道,西方人认为非洲人是傻瓜。但我们发现我们并不是傻瓜。我们比西方人聪明多了。我们在愚弄他们,但他们认为自己在愚弄我们。”
在探访海盗真相的途中,奥斯曼经阿丹引荐,采访了“海盗”巴希尔。
离开丹麦记者镜头的巴希尔,从头到尾都和善、圆润了几分。
当奥斯曼表示自己知晓真相之时,他爽快地承认了巴希尔不过是自己作为海盗的艺名。
巴希尔向他透露,自己的真名叫海耶,以及扮演海盗的动机:
演员中介告诉他们,只要配合白人拍一部海盗题材的虚构电影,就有钱拿。
也就是说,在巴希尔的眼里,来采访自己的白人记者只是跟他一样的电影演员而已。
西方媒体收获了流量,演员们得到了报酬,这个世界没有人受伤。
更有趣的是,他提到自己不是索马里人,甚至没有去过海边。
奥斯曼点点头,因为他完全能根据海耶的口音判断出他的籍贯。
当他礼貌地询问海耶能否现场表演海盗如何接受采访时,海耶露出了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我不能一下子就转换过去,得全身心投入才行......”
奥斯曼对此表示理解,然而,海耶极有可能是在谦虚。
因为据阿丹所述,海耶入行年头已久,算得上是山寨海盗的元老。
这几年间,他所编造的海盗巴希尔的故事频繁出现在各路西方媒体上。最成功的一次当属把《时代周刊》记者蒙在鼓里、最后获得专栏报道。
即使如今的《时代周刊》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