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枪是名副其实的绞肉机,曾经出现过几个英国殖民者凭借一挺马克沁机枪击败数千土著士兵的战绩,而机枪真正的高光是在一战时期。
一战时期的铁丝网战壕配合机枪火力点为主的战争方式,打出了很多著名的绞肉机战役。其中最著名的凡尔登战役中,德军凭借马克沁机枪,曾经在一天之内造成了英军6万余人伤亡的恐怖数据。
在二战之中,德国的MG-42机枪也在诺曼底登陆的时候,给予盟军造成了巨大的杀伤。而在抗战之中,当年我国装备的捷克式轻机枪在性能上是超越日军的歪把子轻机枪的,这也是少数当时我国装备性能占优的武器。
在热武器作战之中,当冲锋人员的密度大于对方射击的密度的时候,就可以冲破敌人的阵线,这就是所谓的人海战术。但机枪疯狂的射速,将这变成了一场杀戮。
也正因为机枪的杀伤力恐怖,所以战场上围绕着机枪也演变出了很多战术与武器。比如最为著名的就是坦克,坦克发明于一战时期,主要是用于突破敌军的战壕之用。实际上你可以看作一种能够挡住对方机枪射击,并摧毁敌方机枪火力点,对于战壕配合机枪战术的针对性武器。而也正因为如此,在二战之中坦克大放异彩,而如同一战一样的大规模的堑壕战,在坦克的履带之下不复存在。
而作为防守的一方,机枪的火力点往往是防线的支点,机枪不断喷吐的火舌,可以有效的在大范围内压制住敌方的运动。而一旦机枪的火力点被打掉,那么往往也就意味着对方的冲锋与防线被突破。所以机枪火力点往往是对方火力集中之地,各种轻重武器与炮弹会一股脑的朝着机枪的方向倾泻。
于是为应对这种情况,各种坚固的碉堡出现了,从高高矗立的岗楼,到深埋地下的暗堡。它们之中的火力支撑无一例外都是机枪,而这些设施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保证机枪可以安全的进行射击。一座碉堡中的一挺机枪可以压制得一整支部队不得寸进,以生命为代价炸碉堡或者堵机枪眼的英雄人物也并非个案。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战争之中机枪的恐怖。
最后说一下很多人想象不到的是,机枪这种战场上的人命收割机,其发明人是一个医生。而这个医生发明机枪的初衷就是为了降低战场上的伤亡,他的想法是如果一种枪械能够达到步枪射速的一百倍,那么是不是就不需要剩余的99个士兵上战场了,战场上的战士少了,伤亡也就少了。就在这种想法之下,加特林机枪诞生了。可惜最终事与愿违,机枪的出现非但没有减少战争的伤亡,反而成为了战场之上杀人最多的武器之一,想想也是唏嘘。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9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