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二战是场人类史诗级战争,却很少知道数年间的工夫,人类因为二战到底损失多少?据估计如下:
波及57个国家参与其中;有万犹太人和50万吉普赛人没有走出集中营;苏联共有万人“撂”在苏德卫国战争(占苏联全人口14%);法国58万人、英国40万人、美国30万人、波兰万人、东方战场近万人……以上数据仅为阵亡人数,不包括伤残人数;约5万多亿美元化为乌有(年美国的生产总值为0.2万亿美元,苏联为0.万亿美元),二战所耗费的成本,相当于人类无所事事停滞一年。如此一场史无前例的战争,从它萌芽到变得一发不可收拾,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必然经历着很多矛盾的积累、历史和外部因素的引爆。咱们不妨事后诸葛亮一次,假设一下“二战能否避免”?笔者认为,若非张伯伦误判、希特勒盲目、罗斯福侥幸,或许能!
张伯伦的误判有着直接原因
德国纳粹者从形成到膨胀,它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做到。为什么一战后欧洲诸国对德国从经济和军事方面采取压制方式,却对纳粹者的发展壮大视而不见。根本原因,不是纳粹者掩藏得好,而是欧洲各国对纳粹德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历史术语叫“绥靖策略”。
作为“支持”德国的张伯伦,他对纳粹德国的误判应该作为直接原因。年10月,英国首相张伯伦签订完《慕尼黑协定》回到英国,挥舞着帽子和协议书,得意洋洋地对民众说:
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女士们,先生们。安心睡觉去吧!
所幸的是英国民众没有听这位“弹冠相庆”的首相信口开河。《慕尼黑协定》主要内容是,要求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内将苏台德区划给德国。事后看来,张伯伦依靠牺牲小国为代价,换取欧洲与德国相安无事,多么可笑的想法。德国非但没有因此满足,反而进一步谋求更大的利益。所以说,张伯伦的误判是绥靖的开始,更为德国发动二战增加不少信心。
希特勒的盲目
希特勒对待捷克斯洛伐克问题上取得成功后,想故伎重施,将同样的方式运用到波兰。此时,英国主战派将领表现出坚决的态度,声称只有德国敢入侵波兰,英国将出兵援救。
为此,希特勒原本已经下达攻击波兰的命令。因为英国内部主战派与主和派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担心万一主战派占据上风,德国发动偷袭波兰后,英国会宣布参战。所以,他不得不暂时取消德国对波兰的作战计划。
此时,希特勒等待英国一个具体的态度。
原本希特勒是个谨慎的人,只是让德军驻扎波兰边境,没有作出任何攻击的举动。可是有个瑞典商人的出现,给希特勒带来错误的判断,加速波德战争的进度。瑞典商人比尔格·达勒鲁斯十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