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还是有很多人对二战时期德国进攻苏联不理解,他们认为双方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就要有契约精神;如果德国不进攻苏联,而是持续攻打英国,或者扩大北非战果,占领非洲和中东还是有很大希望的。道理是这么个道理,纸上谈兵谁都会,但实际情况显然没这么简单;国际形势的复杂性是一时半会说不清的,这里就简短地聊一下,大概的说下德国为什么进攻苏联。
其实阿道夫所在的政党,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是针对苏联的制度,也因此得到了包括英国、法国及美国等的赞助,而且迅速壮大,因为他们深切地知道苏联的威胁性;而阿道夫在执掌政权初期也的确表现得很好,因此面对德国吞并奥地利、苏台德区以及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和地区时,英国和法国也只是象征性的抗议了下。
为什么?他们认为,德国的实力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削减,已经十分贫弱了;而德国就是利用他们的纵容,不断扩张自己,直至瓜分波兰的战役爆发,英国和法国才象征性的对德国宣战,但也仅是宣战而已,并没有做出多少实际的举动,甚至他们认为,德国和苏联接壤了,接下来就应该是德国对苏联宣战了吧。
其实根据阿道夫所领导的政党性质而言,的确是应该立马进攻苏联的;但阿道夫却并没有,而是先灭了法国及欧洲大陆上的其他对立国,甚至还先进攻了英国,只不过因为“海狮计划”失利,才筹备大军进攻苏联。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阿道夫不敢赌,毕竟苏联人口众多且面积大,想要拿下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而且必须全力以赴,如果其他国家在背后偷袭,那就真的无力抵挡了。
总之,德国并没有急于对苏联发起进攻,而且双方还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其实关于这份条约,双方都知道只不过是一张废纸而已,但也能维持表面的和平。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德国开始扩张的时候,苏联就知道德国的最终目标就是自己,但是当时正在进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苏联,无力也不想去参与这些事,它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办。
所以在最开始的时候,苏联首先是与英国和法国接触,并且还加入了国际联盟,后来又和法国签订了《苏法互助条约》,以应对德国侵略活动;但是在年的时候,英国、法国和苏联三国会谈的时候,由于意见不统一(主要是英国),导致谈判破裂,致使苏联不得不放弃集体安全政策。虽然苏联放弃了集体安全政策,但这个举动至少证明苏联是敌视德国的,这是让阿道夫下定决心进攻苏联的第一件事。
但国际关系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要虚伪,虽然苏联是在与英法谈判破裂的情况下才来找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但德国依然还是与苏联签订了。毕竟签订这么一份条约对自己并没有坏处,反正所谓的条约就是一张废纸,撕毁的条约多了,也就不在乎再多撕毁一张了。而且德国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和苏联瓜分波兰和之后攻占巴尔干半岛。
而苏联则利用这个时间开始扩张自己,组建东方战线,扩大自己的战略纵深,使将来德国进攻自己时也能得到一定的缓冲。苏联先是和德国瓜分波兰,而后以芬兰距离列宁格勒太近发动了入侵波兰的战役;接着是派兵进入波罗的海三国,将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并入苏联,同时收回了当初被罗马尼亚所占领的比萨拉比亚地区。
苏联不断发动扩张战争,建立东方战线的原因,除了源于俄国人骨子里的扩张欲望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为了抵御德国,这一点,双方也是心知肚明;这也是阿道夫在进攻英国失利后就立马进攻苏联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他不能等苏联准备完善后再去进攻;毕竟苏联在不断调派兵力前往双方的边境线,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万一在他进攻英国的时候,苏联率先发动战争的话,德国就很被动了。
而真正让阿道夫下定决心进攻苏联,还是因为第三件事,这第三件事就是苏联入侵波兰;由于苏联在开始的“肃内”行动中牵连了3.5万名以上的军官,其中超过1.5万名军官直接被处决,极大的影响了苏联军队的战斗力,以至于在入侵波兰的行动中,万苏军以阵亡近38万人的代价,才勉强击败仅20万军队的芬兰,其中芬兰阵亡不到11万。
这让德军上下见识到了苏联军队战斗力的衰弱,而后在“巴巴罗萨计划”中也是很大胆的兵分三路进攻苏联。而事实也的确如德军所预料的那般,虽然苏联在边境有大量守军,但战斗力不堪一击,德军三路很快便抵达了各自的目标位置。但由于指挥混乱,以及苏军的拼死抵抗以及英国和美国的积极援助等因素,使得苏联抵挡住了德军的攻势,并且在消灭大量德军之后进入了反攻态势。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