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捷克斯洛伐克,许多历史爱好者首先想到的,就是其曾经发达的军事工业。20世纪前,捷克斯洛伐克地区受奥匈帝国统治,其中捷克(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由奥地利管控,而斯洛伐克则归匈牙利管辖。得益于境内丰富的煤铁资源,以及奥匈皇室的大力推崇,捷克在19世纪成为了发达的工业区。年一战末期,奥匈帝国土崩瓦解,同时10月28日,捷克斯洛伐克在帝国的废墟上建立,顺带接管了当地先进的工业体系。
二战爆发前,捷克的军火工业就已经相当繁荣。当时,我国抗日军民手中的“捷克造”,便是捷克军事工业的杰作之一。~年,捷克布尔诺兵工厂向中国出口了3万多挺ZB-26机枪,该枪后来又被八路军、国民党的军械厂大量仿制,其总数估计超过10万挺。除此之外,捷克还可以研制出包括坦克、大炮在内的重武器。捷克研制的LT-38坦克,由于性能可靠,很快就被纳粹德国看中,继而成为德军实施“闪击战”的利器之一。
年二战结束后,得益于苏联的默许,捷克斯洛伐克的军工仍然快速发展。年,捷克军工产值在机械制造业中的比重为4%;年,这一数字增加至27%。苏美冷战时代,在世界上大部分的冲突和局部战争中,都能发现捷克生产的枪支、弹药以及其他装备。而在冷战趋近尾声的~年,捷克出口的武器,总价值达27亿美元,在世界16个主要军火出口国中位列第7。此时的捷克斯洛伐克,按照其前总统哈维尔所言,是“地地道道的军火贩子”。
可是,在经历了80年代末的东欧剧变后,捷克的军事工业就逐渐不行了。90年代,捷克的工业体系日渐没落,其引以为豪的军火生产更是日渐萧条。年,捷克的武器出口额锐减至1亿美元,再难有代表性作品。而斯洛伐克的处境,比捷克还要糟糕,东欧剧变后,斯洛伐克国防工业部门有多人失业。总体来看,曾经辉煌的捷克军事工业,如今已全面没落。那么,没落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此前讨论过相关问题,这次换一个角度论述。
第一,存在“偏科”问题。20~30年代,捷克武器出口量曾占世界总量的30~40%,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但与之对应的,是捷克其他工业生产的相对滞后。这里说的“滞后”,不是同亚非拉广大农业国相比,而是同美、苏、德、英、法、日等国相比。例如在年,捷克钢产量只有万吨,不仅不如资源匮乏的日本(万吨),甚至还不如弹丸小国比利时(万吨)。而这种“偏科”的情况,也对捷克的军工生产造成了影响。
第二,地域间发展不平衡。年捷克斯洛伐克合并时,捷克是较为发达的工业地区,而斯洛伐克却是比较落后的农业地区。在年,斯洛伐克人口仅占全国总数的25%,工业产值仅占8%。国民收入仅占15%。捷、斯两者地域间的发展不平衡,严重制约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整体水平。二战结束后,在苏联的要求下,捷克被迫推行“拉平”政策,通过抽取捷克地区的资产,来对斯洛伐克进行补贴。但这种措施,无疑会挫伤捷克人的生产积极性。
第三,没有与时俱进,更新技术。捷克的军事工业是由奥匈帝国建设起来的,本质上还是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东欧剧变前,凭借丰厚的家底,捷克尚可以在武器装备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但是,自80年代起,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提升,以西方和日本为主导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异军突起。当时,美国里根总统颁布了“星球大战计划”,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军事。而与此同时,捷克却还在“吃老本”,没有及时进行技术变革,所以在同西方的竞争中逐渐落败。
第四,失去了苏联的支持。冷战时代,捷克在华约集团的定位中就是武器生产国。东欧剧变前,捷克的军工生产,也得到了来自苏联的资源倾斜,以及华约、经互会其他国家的配合。而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集团不复存在,维系东欧各国“经济一体化”的经互会组织也当然无存。捷克遭受了剧变带来的“阵痛”,又失去了来自苏联的支持,国内经济出现了困难。因此,在苏东剧变后,捷克不得不裁撤国内的兵工厂,同时将军火订单移交给西方,以缓解财政压力。
总体来说,捷克的军事工业,从曾经的辉煌,到其剧变后的没落,用了八十多年时间。导致捷克军工没落的原因,有产业间发展不平衡,有地域间发展不平衡,有其技术逐渐滞后,有苏东剧变后所带来的历史环境变迁。
参考资料:《列国志·华沙条约组织与经济互助委员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