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后期,东方战线的协约国重要成员沙俄,先后发生两次国内革命,不得不退出大国博弈的棋局。经过十月革命之后,列宁领导的苏俄正式成立,并很快就遭到了同盟国的围攻,不得不签下《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和约》。一战胜利后,协约国将苏俄视作搅局的叛徒,对其进行了大规模干涉。经过长期战争,苏俄内部局势逐渐稳定,但依然陷于外交孤立的状态。
然而苏联并不是唯一遭受孤立的国家,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德国同样对凡尔赛体系下的国际秩序心怀不满。德国、苏联、美国乃至日本在一战后的持续崛起,严重冲击了以英法为核心的全球殖民体系,这给苏联以足够的地缘空间,发挥外交战略逐渐打开了局面,破除被孤立的状态。慕尼黑会议之后不久,希特勒就撕毁条约肢解了捷克斯诺伐克,德国与英法的关系骤然紧张。在此背景之下,苏德两国持续走近,整个世界的局势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翻云覆雨背后的隐患
然而苏德两国走近对于德国而言其实是非常不利的,因为这意味着苏联将会得更大的地缘主导权。在英法与苏德的对抗中,德国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不可避免的被顶在了战争的前线,而苏联只需要承担东欧方面英国的威胁就可以了。苏德双方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的走进,并在两次会议之后就迅速签订协议,很大程度上是德国给苏联的利益远胜于英法。苏德走近之后,英法也曾采取补救措施,奈何无法满足“授权苏联红军通过波兰和罗马尼亚国土”的要求而告吹。与此同时,德国却同意了苏联对切尔诺夫策地区的领土要求。
切尔诺夫策曾为奥匈属地,居住着大量乌克兰人,却从未被俄国控制过,一战之后此地属于罗马尼亚。又一次“慕尼黑阴谋”,这不过这一次出卖盟友的变成了德国,受损的却是罗马尼亚。当然,苏联真正掌控住此地还要等到年,而苏德同盟的第一个祭品却是波兰,进攻波兰正是德国火急火燎想要促成苏德协定的直接目的。此时的远东,日本由于战略判断失误,率先于年5月挑起了诺门坎冲突,遭到苏军迎头痛击。9月16日,诺门坎结束之时,苏德不仅签署了互不侵犯协议,同时还约定了对波兰的瓜分边界。次日凌晨,西线的苏军就越过苏波边界夹击波兰。
东线的胜利迫使日本彻底放弃了北上的意图,西线的胜利则开启了新一轮边境调整,此时的苏联如日中天,亚欧大陆许多国家原先反苏的国家纷纷通过德国寻求与苏联关系的缓和。年4月,《苏日互不侵犯条约》签订,苏联获得了极大的外交空间。趁此机会,苏联先后兼并了波罗的海三国和芬兰。由于波兰是被苏德两国共同瓜分的,这就意味着英法不论选择与德国还是苏联和解,都只能收回半个波兰,这显然是波兰人不能接受的。除非英法同时与苏德两国和解,亦或同时向苏德两国宣战。
然而苏德在波兰的合作并未让斯大林更进一步的与希特勒达成实质性盟约,此时的世界俨然形成了英美对德日的僵持局面,苏联想要两头下注、待价而沽。如果英国确实不堪一击,则苏联加入德日一方瓜分昔日霸主的遗产;如果德日重拾反苏立场,则苏联就可以联合美英反制德日。两种方案,苏联均处于有利位置,并可利用地理上的便利率先完成对亚欧大陆的支配,从而孤立遥远的美国。
战略蓝图规划的是如此美好,以至于斯大林忽视了其中的致命缺陷。一方面,随着苏芬战争的展开,苏军落后的军事建设暴露无遗,斯大林虽然对武器军功、组织动员十分重视,却对军官战场指挥的作用严重估计不足。不仅如此,由于对红军掌军将领的畏惧,“红军之父”托洛茨基、红军职业军官教育体系缔造者伏龙芝、大纵深战役理论家图哈切夫斯基等人要么神秘死亡、要么遭受排挤、要么惨遭清洗。肃反运动中,苏军大批将领惨遭屠戮,十年军事职业化努力毁于一旦。正因如此,苏军在苏芬战场上的表现才显得如此糟糕,从而给英法德美等国一种苏联不过如此的感觉。
另外,斯大林对希特勒的认识出现了严重偏差。当时整个德国军政界都对苏联充满恐惧,这是自19世纪末以来恐俄情绪的延续。虽然苏德两国联手瓜分了波兰,但双方从一开始就是同床异梦。苏联不会忘记希特勒一上台就曾和波兰签了互不侵犯条约的事实,而德国同样不会忘记年与苏联缔结互不侵犯条约的四个国家,即波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芬兰的惨剧。更为重要的是,在希特勒的理论体系中,德国应该与日耳曼人的表亲英国和堂亲印度联手,共同吞噬斯拉夫人、犹太人等民族的生存空间。苏联军事力量建设的漏洞让他看到了这种可能,不知不觉间苏德合作发生了裂痕。
从顶峰跌落,启动B计划
年初的欧洲局势,英国的霸主地位岌岌可危,欧陆被德国和苏联所控制。恰在此时,希特勒决定启动巴巴罗萨计划,苏德战争爆发。世界再度震惊,大英帝国获得了喘息之机、苏联却再度沦为地缘被动国家,德国自身并未获得太多失利,反而陷入两线作战之困局,日本也因此丧失了依托苏德同盟挑战美国的可能。唯一受益的只有美国,它因此获得全球地缘战主动权,成为可以左右世界大局的重要力量。斯大林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希特勒为何如此愚蠢,开战之前他始终认为英国倒下之前苏德绝对不会爆发冲突。
迫不得已,斯大林决定启动B计划,外联英美夹击法西斯阵营。只不过相较于原先的想法,苏联在战略上落入了美国的下风。即便如此,苏联再一次发挥了作为老牌大国的战略底蕴,他虽然在苏联内部不断宣传自力更生的精神,却也展开频繁的外交活动,谋求过去更多的国际资源为己所用。他派遣李维诺夫作为驻美大使,利用苏军在苏芬战争中暴露的弱点,不断渲染德军的强悍和苏联的危急,甚至屡屡透露出苏联即将抵挡不住,将要选择对德议和的流言。这样做的效果十分显著,美国因此加大了对苏联的援助,并力促尽快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同时为缓和美苏矛盾,斯大林还解散了第三国际,这些都换来了丰厚的回报。
欲血焚身,艰难的再崛起
除了从地缘外交层面做出修补,斯大林开始着重加强对军事方面的建设。许多尚在狱中的指挥员获得特赦,很多在前线刚刚崭露头角的尖子被火速提拔,苏军指挥能力经过了战火的洗礼之后获得了大幅度提升。随着军事实力的增强和战场形势的变化,苏联在大国博弈中重新赢得了一些筹码。因此,斯大林一方面坚决反对盟军利用苏联远东地区援助中国,更不允许利用远东基地打击日本。维护日苏的暂时友好,这是斯大林为日后迫使美国让步埋下的筹码;阻止美国援华,则是为何防止出现一个新的强大邻国。
事实上,在斯大林的内心深处,他对日俄战争依然耿耿于怀,不过他巧妙地掩饰了自己真实的想法。美国为了换取苏联尽快对日作战,在雅尔塔会议上不停地将中国权益转让给苏联。又一次“慕尼黑阴谋”,这次出卖盟友的换成了美国。苏联获得了巨大的胜利,旋即加入到了对日作战当中,这对希望苏联调停日中、日美战争的日本来说,不啻于当头一棒。当日本投降之后,苏联与美国默契配合,在战后的废墟中进一步肢解了英国。自此,苏联重新确立了世界大国的地位,成为战后唯一可以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