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文化外交成为打破帝国主义对华孤立与封锁企图的重要手段,中外闻名的敦煌艺术当年亦是重要的文化使者。敦煌艺术展览曾于20世纪50年代先后在印度、缅甸、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日本等欧亚五国举办,为塑造新中国良好形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立下了汗马功劳。
1
众所周知,敦煌石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出于共同的文化渊源,相关亚洲国家对于敦煌艺术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年10月,敦煌文物研究所应邀赴印度和缅甸举办“敦煌艺术展”。随团出访印度的常书鸿先生公务之余还创作多幅写生作品,如《印度晚霞》《古堡》《印度工人》等,回国后在兰州展出。据舒春光《回忆常书鸿先生》一文回忆,这些作品用笔大刀阔斧,有中国写意画神韵,与常先生平日风格大相径庭,是其不断进行艺术探索的硕果。
据范宏伟《冷战时期中缅关系研究(—)》一文引述的外交部解密档案显示,包括敦煌艺术展览在内的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在当时特定的国际形势下被赋予重要使命,旨在“充分使用文化方面的各种兵种,配合外交斗争,达到争取缅甸,削弱帝国主义的势力,进一步扩大我国的影响,鼓舞他们维护民族独立、反对殖民主义”。
“敦煌艺术展”在印度布展工作现场(年)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新中国成立后,两国邦交虽未实现正常化,但各种形式的“民间外交”不绝于史。年1月5日至19日,由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和日本四大报纸之一的《每日新闻》社共同主办、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提供展品的“中国敦煌艺术展”在东京开幕,展览会场设在日本著名百货公司高岛屋,随后又移师大阪。展品包括莫高窟壁画临本、文物照片、彩塑模本等多件。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常书鸿向日本观众介绍了敦煌艺术概况,并指出敦煌艺术与日本飞鸟、奈良时代艺术关系密切,证明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片山哲、《每日新闻》总编住本利男在开幕式致辞中则表示,敦煌艺术的成就是惊人的,“敦煌艺术展”是两国民间友好交流的重要内容,具有特殊意义。
参观敦煌艺术展览会的日本观众(年)
“中国敦煌艺术展览会”在日本东京高岛屋商场展出(年)
2
根据中国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签署的文化合作协定,年1月至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敦煌艺术展览会”先后在波兰华沙和捷克斯洛伐克俄斯特拉法、布拉格等城市展出,展品包括莫高窟照片27幅和壁画临本73件,在两国引起了“敦煌热”。年1月10日,展览在华沙文化科学宫展览大厅开幕,波兰部长会议主席西伦凯维兹莅临剪彩,波兰文化艺术部部长致开幕词。2月10日至24日,展览移师捷克斯洛伐克最大的工业城市俄斯特拉法;3月7日至31日,展览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展出。除了两国政要的“捧场”之外,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东欧学术界特别是普通观众的“点赞”与观后感,在当时也令中国学者耳目一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敦煌艺术展览会”在波兰华沙开幕(年)
根据曾任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的潘絜兹《波捷记行》一文,大致可以将其归纳为两类:
一类是学术界的感悟。华沙大学著名汉学家夏白龙斯基指出,敦煌壁画中有着十分丰富的关于人民生活的材料,诸如《张议潮夫妇出行图》这样的以“人”为主题的巨制非常珍贵。俄斯特拉法市的美术家们认为,敦煌壁画风格活泼,不像欧洲早期的圣像画那样呆板。还有捷克斯洛伐克学者从比较艺术学的角度指出,敦煌壁画里的人民生活场景,很像十六世纪尼德兰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彼得勃鲁盖尔的作品,是“真正伟大的艺术”;创作敦煌壁画的艺术家“有巨大的想象力和纯熟的才能,运用线条可以确切表现内容,而且富于诗意”。
另一类则是普通观众关于敦煌艺术“活”起来的奇思妙想,展览留言簿俨然成为今日网络空间的“评论区”,以波兰观众的留言为例:有的观众喜欢飞天,有的则喜欢藻井和边饰图案,大家纷纷建议本国的染织艺术家将敦煌艺术元素用来为妇女服务,“利用中国古代艺术吧,这将是展览会最好的效果!”“这些纹样应该放在纺织工业部的设计桌上!”“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在生活中看到这样美好的东西呢?”还有的观众留言建议,今后除了多举办这样的展览会,还应多印制一些高品质敦煌文物图录等出版品以便观众收藏和长久保持参观印象。
早在60多年前,三年之内亚欧五国巡展,走出国门的敦煌艺术以其特有魅力,在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引发了广泛的共鸣与探讨,为新中国“圈粉”和“集赞”,为新中国走向世界作出了特殊贡献。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无疑开了讲述敦煌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促进民心相通之先河。
文丨奔流新闻特约撰稿史勇
图丨均引自《甘肃文物事业六十年纪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767.html